近日,江蘇省財政廳會同省林業局對納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并具有保護形式的省級重要濕地首次開展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江蘇成為全國率先開展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的省份之一。據了解,江蘇省重要濕地面積1474萬畝,本次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共下達補償資金7462萬元,補償面積567萬畝。補償資金主要用于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自然岸線維護、河湖水系聯通等建設,以及開展必要的調查、監測、巡護、生態保護宣傳教育等工作。
“我們獲得濕地生態保護補償資金2757萬元,正在編制濕地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使用的實施方案。”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鹽城珍禽保護區)工作人員成海告訴記者。
鹽城珍禽保護區于1983年建立,1992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球僅有的兩塊潮間帶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歐大陸東部邊緣面積最大、生態系統保持最完整的潮間帶生態系統,保護著中國境內最大的野生丹頂鶴越冬種群。區內有各類動植物2552種,其中動物1855種、植物697種。近年來,保護區6萬多畝的退化濕地得到修復,7.5萬多畝的互花米草治理得到治理。通過野生動物保護與20只朱鹮引入野化放歸項目,豐富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加強了保護區的生態穩定性。同時,積極進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研究,主動進行鹽沼藍碳開發,開發的3.1萬多噸的二氧化碳碳匯減排量成功在廣碳所掛牌銷售,實現了我國鹽沼藍碳交易零的突破。
據成海介紹,此次補貼,保護區將用于約6000畝退化濕地鳥類棲息地生態修復、40多畝鷺鳥棲息地生態修復、200多畝鸻鷸類鳥類棲息地生態修復、27公里管護隔離網建設、智慧保護區功能提升等項目。
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洪澤湖保護區)總面積達502平方公里,是江蘇乃至華東地區現存面積最大的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多種候鳥遷徙通道的密集交匯區和關鍵棲息地。近年來,洪澤湖保護區累計完成退漁還濕、退圩還湖面積28.9萬畝,有序推進生態移民、十年禁漁和兩船清理等工作,大力開展水系疏通、“潭—灘—島”和“邊灘—心灘”地形塑造、外來物種治理等3.6萬畝生態修復工程。
“洪澤湖保護區此次獲得補償資金874萬元,對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至關重要。”洪澤湖保護區工作人員王云云說。根據生態保護需求和相關規劃,這筆資金將重點用于強化濕地生態功能,進一步實施入侵物種清除、受損濕地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濕地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和日常巡護等工作,掌握濕地生態系統動態變化,及時處理破壞濕地行為,保障洪澤湖濕地健康發展;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對濕地保護的關注和支持。
江蘇太湖湖濱(濕地公園)省級重要濕地是集生態保護、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典型的湖濱濕地。“此次獲得補償資金為23萬元,我單位將做好行業指導監督,推動濕地公園嚴格按照資金使用規范,持續強化生態修復力度。”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副站長范竟成說。
據了解,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今年1月,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后的《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提出,建立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逐步實現重要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
省財政廳表示,江蘇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堅決遵循《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江蘇省省級重要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試行)》,明確補償主體、范圍、對象、標準及資金來源等要素,初步構建起江蘇濕地補償機制。濕地生態保護補償的順利開展,有利于提高全省各地濕地生態保護積極性,提升濕地涵養水源、固碳、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促進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