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李耀文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晝夜循環工作模式下獨特的降解機制,并強調了穩定晶格以延長電池實際工作壽命的必要性。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基于苯基氯化硒制備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認證效率提高到26.32%。同時,在晝夜循環模式下,器件的T80壽命延長了10倍。T80壽命即器件效率衰減至初始效率80%所需的時間。
金屬鹵化物鈣鈦礦作為一種新興的半導體材料在光伏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已報道的光電轉換效率與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基本持平,但受軟晶格本征屬性影響,提升其穩定性成為能否商業化的關鍵科學問題。
目前,關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的評估多采用ISOS協議,通常只涉及一個或兩個特定環境變量。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歷經晝夜循環,該模式涉及多種外界環境變化,如周期性的光照、溫度波動等,使得鈣鈦礦的降解過程更加復雜。迄今為止,相關機制尚不清楚。
李耀文告訴《中國科學報》,團隊首先研究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連續光照和晝夜循環工作模式下的降解行為,發現電池在晝夜循環模式下性能衰減更為迅速。通過對軟晶格鈣鈦礦的原位演變分析和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團隊發現循環模式下的溫度波動會誘導鈣鈦礦晶格膨脹收縮,從而產生周期性的晶格應力變化。在連續光照模式下,晶格則呈現應力逐漸釋放的狀態。相比較而言,應力的周期性變化會產生更多深能級缺陷,這些缺陷在暗態下不能“自修復”。此外,積累的深能級缺陷加速了鈣鈦礦的離子遷移,是晝夜循環模式下電池性能快速衰減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述研究,我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配體材料消除晶格應力變化、穩定鈣鈦礦晶格。其中,苯基氯化硒展現了獨特的作用。”李耀文解釋說,苯基氯化硒在熱退火過程中和有機陽離子鹽反應形成易揮發物質,優化了鈣鈦礦的晶體生長動力學,獲得了對稱性更高、室溫穩定的鈣鈦礦晶格。此外,苯基氯化硒和碘化鉛反應生成含硒鉛酸鹽并錨定在晶界處,進一步抑制了光、熱誘導的晶格膨脹收縮,消除了晶格應力變化。最終,基于其他ISOS協議測試的器件穩定性均得到大幅提升。
該研究還指出,針對具有軟晶格特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實際應用中建立壽命評估方法,將加速其商業化進程。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61-x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