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國際環保、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博覽會(IFATCHINA)6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家客商來滬參展,總數比上屆增長了13%,其中德、美、日等七個國家還組織了國家參展團。
國外客商參加中國的博覽會,顯然是關注其背后的中國市場。那么,中國環保產業“蛋糕”究竟有多大?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蘊藏商機
國家發改委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司副司長何炳光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呈現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難循環特點。“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否則我們的資源難以支撐長期的發展,環境也難以保護。”在這種壓力下,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不言而喻。
以污水處理為例,超過60%的中國城鎮還沒有污水處理廠,農村地區幾乎對污水不作任何處理。德國對外貿易局最近出版的《中國水技術和水管理》研究報告就此指出,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將是水技術和系統的主要市場。本屆博覽會上,近1?3的企業展出了有助于合理運用水資源的環保產品和服務。
在能源方面,2005年11月于北京舉行的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上,我國就表達了引領國際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愿望。1996年在全國范圍啟動的“光明”計劃,到2010年將為約2300萬居民提供太陽能和風能,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過總電力消耗的30%。這也為環保能源設備商們提高了廣闊市場。
中國環保政策的轉變,也給擁有尖端技術的國外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機遇。幾年前,我國環保事業的投資重點是最嚴重污染領域的治理,現在則側重于預防措施。根據“十一五”規劃,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將投入防治環境污染。德意志銀行的分析人士估計,未來20年中國將為環境技術領域投資幾千億美元。
“十一五”,環保產業年增15%
到2004年底,我國已有環保產業年銷售(經營)收入超200萬元的從業單位約1.2萬家,從業人員159.5萬人,全行業年收入達4572.1億元,實現利潤393.9億元。
國家環保總局科技司調研員姜宏透露,“十一五”時期,我國環保產業預計年均增長率15%左右,到“十一五”末,我國環保產業年產值將達到8800億元,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
他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將呈現一些新特點:首先,加強知識創新和自主創新;第二,積極發展環境服務業,推動環境技術研發、環境工程設計;第三,積極應對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和“綠色貿易壁壘”,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