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交通局司爐工劉寶敬,十多年來致力于科研創新,擁有39項科研成果,其中25項獲得國家級專利,然而他卻因此債臺高筑。去年10月,在他獲得“中國十大民間環保杰出人物”后,他的困境也隨之被媒體披露。一時間,關于如何對待民間科研創新人才的討論此起彼伏。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首屆民間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科學研究不問出身,科學面前人人平等。中國只有推動最廣泛的全民創新活動,才能在全社會培養創新的風氣,創新的人才才能不斷地從這個龐大的群眾基礎中脫穎而出。
出名之后,難題解決了嗎?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城外,一片低矮的平房屬于縣交通局宿舍。在這排平房的最西頭,就是劉寶敬的家。
記者推開那扇生銹的大門,一股冷風竄出院子。大院里雜亂無章,屋子的窗玻璃蒙著一層灰塵,房間里陰冷潮濕,好像多年無人居住。寒冷,竟令人幾乎無法在這兒多待上一分鐘。
“為什么不用暖氣?”記者在屋角發現了沾滿灰塵的暖氣片。“一年600塊錢舍不得,省著搞試驗用。”“那這個冬天您怎么過?”“很多年都這么過來。平時去鍋爐房,在家寫論文時,就裹起棉被寫。”
雖然在外已聲名遠播,劉寶敬在縣交通局仍然干著一個普通鍋爐工的活兒———每天早晨四五點到鍋爐房,為單位和職工宿舍供暖。晚上八九點下班后,從事科研。此外,劉寶敬還兼著做修下水道、收電費等雜活。
冰窖一般冷的客廳里,卻掛滿紅彤彤的獲獎緞帶,標志著主人不凡的經歷,也成了屋里唯一溫暖的色調。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職工自學成才十大標兵”、“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技師”、“臨沂市拔尖專業技術人才”……這些眩目的大紅色緞帶,見證著劉寶敬十多年來獲得的各種級別的榮譽。去年10月,從北京捧回來的“中國十大民間環保杰出人物”的金匾,也靜靜地躺在破舊的沙發上。
“前一陣子,媒體對您做了許多報道。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您遇到的困難得到解決了嗎?”
“債還背著,其他沒什么變化。”劉寶敬直言相告。身旁,妻子閆文萍指了指屋頂,上面的天花板和墻壁裂開了一道道豁口。按照省里的新政策,劉寶敬作為高級技師,可以享受到高級工程師的待遇,工資和住房條件,都應該比現在優越得多。但據記者了解,劉寶敬目前還住著30多平方米的平房。
但是,個人待遇上的問題,并不是劉寶敬最關心的。他關心的,是憑借這些紅錦緞和高級技師的職稱,能再爭取到多少科研經費。
從1992年至今,為了搞科研,劉寶敬花盡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了16萬元的債。
2004年,劉寶敬為了籌集科研經費,打算捐賣一個眼球和一個腎臟。臨沂市政府得知后,批給他8萬元,從事衛生醫療垃圾焚燒處理裝置專利的研究。“很感謝政府對我的支持。但是8萬元做這個項目還遠遠不夠。不算前期借來的十多萬元,要將項目最后推廣到社會上,這個過程至少還需要三十多萬元。”
據記者了解,劉寶敬正在為爭取項目經費而奔波著。按照政策,作為省市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劉寶敬在申報科研項目資金的時候,可以得到優先考慮。
“我沒什么其他要求,就是希望申請科研經費時,能真的給我一個‘優先’,那我就知足了。”劉寶敬對待科研項目,要比對個人的生活現狀看重得多。“如果項目申報成功,估計三個月就能生產出‘衛生醫療垃圾焚燒爐給料裝置’,進行測試后,再向全省推廣,以后的前景會非常好。”劉寶敬說到這里兩眼放光。
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你?
說到劉寶敬搞科研發明,蒼山縣的老百姓有句開玩笑的話:“全國勞模劉寶敬,守著一大堆國家專利卻沒錢花。”十多年來,他把所有興趣和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各級政府的資助、獎勵連同家里的積蓄全被他“折騰”光了,老少三代人擠在兩間平房里,屋里除了一臺電腦,別無一件像樣的家具。
“如果不搞科研,你會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記者問道。
“應該過得不錯。”劉寶敬想象著。如果不搞發明,憑兩口子的收入,在縣城里能過得十分滋潤,絕對不會背上債。
然而,善于創新的人,似乎具有一種不安分的天性。靈感在腦海中飛舞,創新的激情驅使著一個人走向常人無法理解的境界。
1992年,剛當司爐工不久的劉寶敬發現,爐膛的設計不合理,維修了14次仍不見起色,3年里陸續換了兩臺鍋爐,費用竟高達13萬余元。劉寶敬用自學的知識分析原因,找出了革新方法,僅花了43.5元,就讓鍋爐繼續安全運行了10多年。連大專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棘手的問題,居然被一位僅上了幾天初中的工人解決了。劉寶敬從此“創”意大發,一發而不可收。
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生活垃圾填埋不當導致地下水污染的問題日益突出。劉寶敬開始關注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每個城市都有垃圾場所,垃圾處理不當將對城市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研究垃圾處理技術的難度不是很大,搞創新比較容易。”絕大多數人對骯臟的垃圾避之不及,但是劉寶敬卻偏要和垃圾“親密接觸”。為此,他跑遍了上海、江蘇、浙江、河北、河南等城市的32家垃圾處理機構進行調查。
1998年8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在杭州天子嶺的垃圾山下考察,突然天降暴雨,周圍到處是臭氣熏天的垃圾,竟無藏身之處。劉寶敬不甘心離開,在大雨里淋了兩個多小時,回到家就發起了高燒。
考察生活垃圾時,劉寶敬進一步注意到,衛生醫療垃圾產生的有毒物質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更大。調查全國29所醫院后,他發現幾乎所有的醫療垃圾都是露天敞放的。用過的針頭、藥瓶、導管、帶血的紗布,散發出有害氣體,對周圍空氣產生無形的污染。
一次,劉寶敬到某城市一家醫院,打聽醫療垃圾存放的地方。一個人隨口一說,去吧,就在東南方向那個房子里。劉寶敬低著頭快步往里走,走進門一看,是兩具死尸。“是太平間?”“對,是太平間。當時我心里很不好受,但很快就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外出調查途中,劉寶敬所遭遇到的艱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一般周五下午下班后,劉寶敬卷上煎餅和咸菜,懷揣一臺舊相機,搭上火車、汽車就往外地奔。餓了,掏出干糧啃幾口;累了,住車站、睡大街,有時竟和流浪漢沒有多少差別。到了周日晚上,劉寶敬搭上夜車回到縣城。第二天凌晨四五點直奔鍋爐房上班,這么多年來一次也沒耽誤過。十多年來,劉寶敬的雙休日就是在一次次外出調查中度過的。他留下的車票,重約3公斤。
拍下1000多張照片,整理出3公斤的材料后,一個具有消毒殺菌作用的醫療垃圾儲存設備的創意誕生了。劉寶敬發明的“衛生醫療垃圾焚燒爐給料裝置”獲得國家級專利,比清華大學研究的同類裝置還要先進,填補了國內27年來的一項空白。
人們很困惑,到底是什么力量源源不斷地支撐著他從事科研?這位山東大漢憨厚一笑回答記者說:“人有時候就是要有一股‘癡勁’,以畢生的精力去追求,才能干好一件事情。”
“一路上吃那么多苦,你怎么能堅持下去?”“我的身體很好,你看,冬天就穿這一件毛衣和一件外套就夠了。為了實現發明的想法,我會忘記吃飯睡覺,身體根本不覺得累。”劉寶敬拍拍結實的胸膛,一旦創新的激情被點燃,他的神經就興奮得難以平靜。
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值不值?
然而,這股“癡勁”讓劉寶敬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代價,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
2004年,上海一家大醫院收到了劉寶敬寫來的一封求助信。信中,劉寶敬自稱是山東省蒼山縣一家工廠的臨時工,因家庭負擔過重,決定將自己的一只腎和一只眼球賣掉。信中還附了一張照片。醫院立刻回信說明:根據我國法律,人體器官不允許買賣。之后接連幾天,劉寶敬家又相繼收到8家醫院的回信。女兒覺得蹊蹺:“爸爸身體這么好,為什么有這么多醫院給他寫信?”女兒拆開信后,才明白父親給全國9家醫院寫信要求捐賣器官。一家人頓時抱成一團,失聲痛哭。
劉寶敬的行為引來了各種議論,褒貶不一,其中還夾雜著不少質疑。
“有人覺得您這種做法是在嘩眾取寵,是為了引起關注。難道您真的緊迫到賣器官這個地步了?沒有其他能夠爭取的途徑?”記者也很難理解。
“當時我正在研究衛生醫療垃圾焚燒爐的設備。從1992年開始到2004年,為了搞這個研究,我幾乎把家里的錢都花光了,還欠了16萬元的債。家里實在沒有可賣的東西,我又不想給政府添麻煩,只能想到自己的眼球和腎比較值錢。”
“失去了眼和腎,您就變成了殘疾人。”記者感到有點不可思議。
“在世界上,只有一只眼睛、一個腎的人很多,他們都能生活下去,我想我也能。”
停頓一下他接著說:“我不是為了咱們這個家庭,我為的是社會,只要能把我的腎和眼球賣掉的話,我這個項目基本上能做出來,就能避免醫療垃圾對環境的污染。”
不但對自己“無情”,劉寶敬搞起發明來,還影響到家人。
妻子閆文萍多年前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當時劉寶敬正搞科研,手頭很緊,就勸妻子推遲一段時間再做手術。現在,妻子還在依靠服藥治療。
女兒的婚事,因為申報項目,在臨近婚期20天的時候被劉寶敬推遲,一推就是一整年。
一個春節,90歲的老母親托人捎來一句話:“我年紀大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下一個春節,讓寶敬回家團圓一次吧。”但老母親不知道,兒子正是為了讓其他司爐工能過上一個溫暖的團圓年,他甘愿守在鍋爐邊。
劉寶敬真的是個“無情”的人?一提起這些往事,劉寶敬就不想多談。他頗感沉重地說:“對于妻子,我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對于女兒,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對于母親,我是一個不孝的兒子。”說到這里,劉寶敬再也說不下去了……
“節衣縮食,背著一大筆債,還讓家人跟著你一起受苦,您這樣搞科研,到底值不值?”
“值得。”劉寶敬又興奮起來。“一件事情如果對社會有價值,就值得專心致志地去做。現在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污染也比以前嚴重。環境問題成了國家日益重視的大事。如果我的環保創新能有利于國家、有利于老百姓,即使吃再多苦,我都愿意。”
不久前,劉寶敬曾接到一位遠在荷蘭的楊女士打來的越洋長途。這位楊女士說:“我很感動,一位普通的公民為了搞環保發明,承擔了這么多壓力,實在不容易。”楊女士鼓勵劉寶敬堅持下去,還表示愿意回國為環保事業做點事情。
“有時候,人不能怕吃虧。有人笑我是傻子,是瘋子,放著好日子不過,偏偏要搞什么科研。多難聽的話,我都聽過了。但是,要是我真的在乎這些,真的認為自己是吃虧了,那我怎么堅持下去搞創新?現在我們國家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創新’和‘環保’兩件事情都是國家強調的重點。我不能怕吃眼前虧,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長遠。”
誰為“劉寶敬們”分憂?
對劉寶敬的回答,無論人們表示欽佩,還是持有質疑,都無法回避這樣一個問題:劉寶敬為什么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
記者問“科研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劉寶敬迸出了“時間”和“資金”兩個關鍵詞。
為了利用業余時間搞發明,十多年來,劉寶敬平均一天工作高達17個小時,以透支自己的生命為代價。
而資金上的瓶頸,更令民間發明者感到心有余卻力不足。
民間發明者的科研行為屬于個人行為。為了籌集資金,個人發明者往往傾其家財。但是,科研中一旦任何環節出現問題,民間發明者都要為此承擔巨大的個人風險。
付出這樣代價的,已不止劉寶敬一個人。據資料顯示,在吉林省,2005年760件專利發明中有700余件沒有獲得經濟效益;5000位發明人中有近3500人債臺高筑。湖南省20年來登記專利5萬多件,技術發明人中至少有6000人手頭拮據,有4000人因從事發明而負債累累。
與民間發明者的困境相對的是,近些年,來自民間的發明創新活動卻異常活躍。去年在長沙舉辦的首屆民間科技創新大會上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接近七成的專利申請來自民間。
面對如此高漲的民間創新的熱情,如何挖掘、保護和引導來自民間的創新力量?
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首屆民間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科學研究不問出身,科學面前人人平等。中國只有推動最廣泛的全民創新活動,才能在全社會培養創新的風氣,創新的人才才能不斷地從這個龐大的群眾基礎中脫穎而出。
有關人士呼吁,要進行制度創新,為民間科技工作者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民間科技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質,了解并遵循國家規定的必要程序,爭取參加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希望能給想干事業的人一個平臺,一個好的環境。”劉寶敬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劉寶敬對前景還是很樂觀。采訪結束后不久,就有好消息傳來。劉寶敬打電話告訴記者,“省環保局已經開始聯系我了,他們打算給我立項,出資金讓我做‘衛生醫療垃圾焚燒處理給料裝置’樣機。”另外,江蘇張家港和上海的兩家公司向劉寶敬發出了邀請,都想聘請他為企業的高級技師。
但是,劉寶敬對記者反復強調:“我想為臨沂市交通建設、環保、節能事業作貢獻的想法還沒變,還是想把衛生醫療垃圾處理的項目做成后再考慮別的事情。”
山東省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試驗成功,劉寶敬的科研成果將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