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優勢能源狀況決定供暖結構
供熱方式的選擇和發展隨著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能源資源、經濟環境、能源技術水平等情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城市集中供熱始于前蘇聯。俄羅斯也是世界上集中供熱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自1924年開始集中供熱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從熱負荷的數量、熱網的長度、熱電廠的規模,還是從供熱綜合技術各方面來衡量,俄羅斯在國際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莫斯科有世界上最大的熱網、最大直徑的供熱管道、最大功率的熱電廠。目前,俄羅斯城市集中供熱占總熱量需求的86%%,其中熱電廠供熱占36%%,大型及超大型鍋爐房占46%%。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熱電冷聯供系統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國家。丹麥幾十年來一直不遺余力地發展熱電聯產,每座大城市都建有熱電廠和垃圾焚燒爐用于集中供熱。熱電聯產、天然氣和再生能源滿足丹麥全國3/4的熱負荷需求。自1970年以來,丹麥經濟增長了70%%,但能源消耗總量卻仍保持在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這要歸功于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和建筑保溫技術的改善。近年來,日本集中供熱(冷)系統發展速度也較快,特別是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尤為明顯,已占日本全國的60%%,集中供熱(冷)系統比較注重節能和環保,如采用熱電供給系統、蓄熱槽及利用城市廢熱作為能源等,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德國集中供熱總熱量為1961萬GJ,也是集中供熱發展較好的國家。韓國集中供熱的歷史與中國相當,基本上都是始于上世紀70年代,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韓國供熱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以及技術之先進均使人刮目相看。韓國集中供熱的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全面引進芬蘭的供熱先進技術和經驗,揚長避短,達到了技術先進、投資效率高、施工運行管理方便、安全的目的。世界各國幾十年的供熱發展證明,熱電聯產是最有效的生活用能供應方式。
除集中供熱外,國外還有與其優勢能源相對應的供熱方式。日本、冰島、法國、美國、新西蘭等都大量利用地熱采暖。冰島地處北極圈邊緣,氣候寒冷,一年中有300~340天需要取暖。但該國缺煤少油,常規能源極其貧乏,他們依靠得天獨厚的地下熱水,全國有85%%的房屋用地熱供熱。地熱采暖是發達國家最大的地熱直接利用項目,占地熱資源總利用量的33%。
國內:熱電聯產為主,新型供熱方式為輔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節約與開發并重的方針,在城市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城市供熱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由于有多種能源可供選用,產生了多種供熱方式,以滿足不同類型建筑和地區的需要,為人們選擇最優化、最適宜的供熱方式提供了可能。我國供熱所用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氣、電能、核能、太陽能、地熱等,但是集中供熱所用能源目前仍以煤炭為主,北京、上海和有資源條件的城市開始使用天然氣、輕油或電。目前,我國的供熱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熱電聯產、區域鍋爐、分散鍋爐、電熱地膜、熱泵技術等,已經逐步形成了以熱電聯產為主、集中鍋爐房為輔、其他先進高效方式為補充的供熱局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供熱產業熱源總熱量中,熱電聯產占62.9%、區域鍋爐房占35.75%、其它占1.35%。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熱力網輸送熱能系統發展很快,全國設有集中供熱設施的城市已占到42.8%,尤其是“三北”地區13個省、市、自治區的城市全部都有供熱設施,形成了較大規模,并正在向大型化發展。全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中,民用住宅建筑面積占59.76%、公共建筑面積占33.12%、其他占7.11%。目前,我國城市供熱絕大多數以保證城市冬季采暖為主,用于生活熱水供應僅是很少一部分,用于夏季供冷就更少了。城市供熱已從“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向山東、河南及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發展。各地區都努力從現有條件出發,積極調整能源結構,研究多元化的供熱方式,實現供熱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