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上7點多,正在吃飯的國電宣威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宣電公司)發電部負責人的手機接到一條短信:“今日進煤11443.1噸,鄉鎮1162.4噸,選煤三5750.0噸,選煤一225.1噸,選煤六625.3噸,選煤七647.6噸,選煤十272.1噸,選煤(12)636.9噸,選煤礦井115.7噸,炬能公司(2)117.8噸,羊場煤礦461.2噸,祥達建工(2)1336.9噸,東升321噸。”這條短信表明,作為裝機容量為6臺30萬千瓦的宣電公司來說,眼前的11443.1噸煤還不夠3臺30萬千瓦的機組發一天電。
目前,根據今年來煤嚴重不足的情況,云南電力調度中心只安排宣電公司3臺機組運行,該公司機組的負荷率嚴重受限。這對宣電公司來說,都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據該公司相關人士介紹:云南電力調度中心11月給各火電廠下達的發電指標顯示:宣電公司為4.8億千瓦
時,而同處曲靖市境內的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曲靖電廠和裝機容量為240萬千瓦的滇東電廠所得到的發電指標僅為1.8億千瓦時和3.9億千瓦時。
據稱,其他兩個電廠指標給得少的原因,也是因為來煤受限。
吃不飽:火電“大戶”的尷尬
宣電公司的前身——宣威發電廠作為我省上世紀80年代的主力火力發電廠,從1958年建廠至今的近50年中,曾有過十分輝煌的歷史。作為一個老廠,經過7次擴建,在拆除原有的6臺小機組后,現有裝機規模6臺30萬千瓦,是目前云南僅次于滇東電廠的第二大主力火電廠。云南省政府有關領導曾說,宣威電廠是全省火電廠的一個“窗口”單位。
2002年1月,中國國電發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41%的股份入主云南宣威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并將其更名為國電宣威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國電電力入主宣電公司后,宣電公司自2002年起發電量每年呈遞增趨勢。但2007年卻出現了拐點。據來自該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宣電公司累計發電72.21億千瓦時,完成年度計劃的69.49%;盡管已經超出了去年同期的70.54億千瓦時,但以目前6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規模和去年同期的5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第五臺機組投產于2006年6月8日)相比,顯然不盡如人意。對此,該公司領導表示,“因為煤價高,煤質差,發電成本增加,發電量減少,企業從今年8月份開始虧損,連年初制定的發電任務都不能完成。”據悉,2006年11月份分配給宣電公司的發電指標是11億千瓦時,而今年同期僅為4.8億千瓦時。按目前的發電指標推算,宣電公司在12月份需得到27億千瓦時的發電指標,才能完成原定的年度發電目標;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據悉,為此,宣電公司原定的年度發電任務不得不進行調整。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電煤吃緊這一全省性問題,目前在曾為產煤大縣的宣威尤其突出。記者從宣電公司的一份材料中了解到,2006年11·25富源特大礦難發生后,曲靖市關停72對小礦井,其中38對在宣威,宣威煤炭產量同比減少40萬噸,減產5.6%。今年10·6富源和彌勒事故,使本來就已緊張的電煤供應形勢更顯雪上加霜。
一方面是全省煤炭產能的總體不足,另一方面卻是主產煤區曲靖境內煤炭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2006年6月8日和11月15日,宣電公司七期擴建的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先后投產,裝機新增50%,一年增加電煤用量約200萬噸。據宣電公司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8日,該公司今年已累計進煤435萬噸。
相關資料還顯示,目前宣威市除向宣電公司供煤外,還要向其他化工、冶金等工業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供煤。云維集團大為焦化廠今年增加用煤量和宣威磷電公司自備電廠新增用煤量都來自宣威。
顯然,以宣威市目前的原煤產能,很難滿足這樣的一種市場需求。
力不足:“斷糧”電廠的無奈
其實,缺煤給宣電公司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是眼前的50%的發電機停轉,更多的隱患還在不斷浮出。
首先是成本加大。由于供煤方向的原因,幾年來,宣電公司的電煤幾乎全由小煤礦供應,目前給宣電公司供煤的小煤礦多達158家。這些小煤礦每月能供給的電煤十分有限,宣電公司仍得從其他渠道以市場價自購進煤。以2007年5月為例,該公司共進煤40.09萬噸,其中鄉鎮煤礦進煤只有27.7萬噸,該公司自購進煤逾12萬噸。
因為缺煤而增加的成本還反映在設備維護與機組檢修上。
在宣電公司,被采訪者對《云南電力報》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煤質太差了”。
據稱,煤質差一是煤里石頭多。在該公司一個比足球場還大、堆放來煤的干煤棚里,記者印象中“黑金”晶亮的顏色不復存在,所看到的是一小堆暗灰的煤粉,現場還有三個工人正彎腰在煤堆里用鐵鍬找尋什么。同行的宣電員工告訴《云南電力報》記者,他們是在找“三塊”——石塊、鐵塊和木塊。“從2003年全省季節性缺電顯現開始,煤價就一路在漲,煤質也直線下降。”他說,現在市場上有些煤炭營運商為了多賺錢,經常往電煤里摻進石塊。而石塊不僅不能燃燒,還加速了磨煤機的磨損,甚至直接砸壞磨煤機磨輥,增加發電企業額外的生產成本。
該公司發電部負責人說,有一次,斗輪機里進了一個200多公斤的石頭,他們4個成年男子一起都搬不動。以前機組自帶的煤篦子基本不發揮作用,但從去年卻大大派上了用場,因為煤里混的石塊明顯多了。他說,大石塊經常會把磨煤機轉子磕壞,更換一個得花28萬元左右。今年以來,宣電公司被“三塊”劃破的輸煤皮帶就有520米長,按照1米560元的市價,僅這一項維修費就用了29萬多元。更嚴重的是把給煤機皮帶劃破,它比輸煤皮帶更貴,損失更大。
據稱,在這些石塊中,最多的就是煤矸石。一位外省的發電廠同行在看到宣電公司現場堆著的一天中清理出的“石子煤”時驚呼“我們那兒一個月清出的(‘石子煤’)也沒這么多”。
為鼓勵工人從煤里揀出煤矸石,宣電公司給這些工人們計發費用的標準就是:以揀出的煤矸石的多少為標準,揀出的越多,費用越高。平均每天光從煤堆表面就能揀出5噸左右的“三塊”。
當地一些熟悉情況的人也稱:宣威一些煤礦上曾有堆積了幾十年的煤矸石山,但有的現在都不翼而飛了。
煤質差還表現在水分重。據該公司發電部負責人說,僅10月中,就因輸煤管堵塞而發生過多次鍋爐熄火。令他們記憶猶新的是今年9月30日,該公司3臺機組的輸煤系統全部堵塞,最低負荷僅帶到4萬千瓦,還得噴油助燃,才能保證不熄火。當時公司組織了很多員工來捅煤,否則鍋爐熄火后,機組就和云南電網解列,因此而造成的電網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采訪的當天,正好遇到一次很嚴重的給煤機落煤管道堵塞。在現場,5個輸煤管下都有不少的員工正在忙著。有的身系安全帶站在腳手架上舉著大錘敲擊管壁,好讓粘在管壁上的煤脫落;有的戴著防塵面罩正在清理溢出的煤粉,就連公司總經理等主要領導也在現場指揮。看著工人們被煤灰弄黑的衣服和雙手,還有一旁放著的鐵錘和鋤頭,讓人很難相信眼前的一切竟發生在一個現代化的大型火電廠里。可據在場的員工說,這樣的事,頻率高時一天會有24次。為此,工人們不得不全天候值班監控輸煤情況。
煤質偏差直接影響著宣電公司機組的出力。按原有機組設計參數,宣電公司目前的30萬千瓦發電機組如使用發熱量為19兆焦/千克的原煤150噸/小時,即可達到滿負荷運轉;可目前因為所用煤的發熱量僅為15兆焦/千克,輸煤已經達到180噸/小時,但機組最高負荷僅達到25萬千瓦。
因為進煤不暢,就得通過噴油助燃,以防止鍋爐熄火。以往,發電用油一項指標一直是宣電公司的強項,2006年共消耗燃油950.4噸,可今年至10月份已用零號柴油1200噸,其中光10月份一月就用了300噸。這不但降低了發電負荷,還大大增加了發電成本。更讓宣電員工鬧心的是,公司對噴油助燃是有考核指標的。用油超標了,就要扣錢,超得越多,扣得也就越多。但倘若不加油助燃,鍋爐又會熄火。熄火就是事故,考核更嚴厲。
煤質差還帶來了環保問題。按每燃燒1噸原煤產生330千克的灰分標準設計,宣電公司現有的貯灰場可以存入2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20年內產生的煤灰。可因為煤質太差,灰分遠遠超標,目前現有灰場已經告滿。宣電公司正在考慮重新征地擴建煤灰庫。
為解決煤質差的問題,宣電公司可謂是傷透了腦筋。
相關人員告訴《云南電力報》記者,以宣電公司目前的人員、設施及技術水平來看,把好驗收關是不成問題的。為減少人為因素,宣電公司2002年就建立了燃料管理信息系統,嚴格執行國家采制化標準,檢斤、檢質等采制化全過程皆為電腦隨機抽樣,煤礦、車輛、樣品、化驗數據皆為編碼管理,結果全部由電腦產生。
該公司燃料負責人稱,在驗收的過程中,宣威市煤炭局始終派有工作人員在現場監督,所取樣品一分為三,一份封存備查,一份交宣電公司化驗,一份交宣威市煤炭局化驗,雙方化驗結果核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后方作為結算依據。對有爭議的環節和結果,當場作出處理和將封存備查樣品送其他有資格的第三方化驗。
去年,曾有個別煤礦稱宣電公司的化驗結果不準,后送云南省煤炭質量檢驗中心化驗,仲裁熱值結果比宣電公司的化驗數據還低。今年以來,為杜絕驗煤過程中的舞弊行為,公司還每天從機關部室派出干部到煤場值班進行全過程監督,以保證驗煤程序公正、公平、公開。
而且宣威目前的煤質也并不真像宣電公司目前所收到的電煤的煤質那么差。真正難以解決的,還是一些人為的因素。據稱,往煤里摻石塊、摻河沙、澆水的真正誘因還是電煤緊缺和利潤較大。在2003年以前,宣威的煤堆得“都可以長出草”來時,很少有人琢磨這些事。而現在電煤供不應求,有些中間商便動起了歪腦筋。
“不用劣質煤就要停機,用了劣質煤生產成本又會大大增加。”盡管煤質偏差,但市場緊俏。“你不要,別人就要。”火電廠和火電廠之間,電廠和化工、冶煉行業,在煤源總量不足形勢下,有煤就意味著有效益。
所以現狀真可謂是“饑不擇食”了。而隨著汛期的結束、水力發電量的減少,如無新增煤源,這種饑餓程度還可能會逐步加劇。
對此,宣電公司一位領導表示,在市場煤和計劃電的背景下,就宣威電廠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央企業而言,要社會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有著鮮為人知的成本隱痛。
才美更要外現:“政治電”彰顯國企責任
“私營企業如果不贏利了,他們馬上就可以選擇轉產或放棄,國有企業不行,國有企業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背負有社會責任,尤其是國有發電企業。”宣電公司一位領導說,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因為缺煤已出現虧損,但他們還是以社會效益為重,千方百計增煤,全力以赴多發,力保全省生產和生活用電。
宣電公司近年的發電量統計表明,從2002年起至2007年10月28日,宣電公司累計發電量376.07億度。據云南電力調度中心的測算,在2004年至2005年全省缺電的情況下,云南統調發電廠每發6度電,就有1度是宣電公司所發;在2006年全省持續干旱的情況下,云南每發3度電,就有1度來自宣電公司,宣電公司為全省工業經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為加快推進云南新型工業化進程,實施工業強省戰略,進一步增強工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云南省政府在全省開展“工業倍增計劃”,要求經過3年的努力,實現全省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在2002年的基數上翻一番,利潤翻兩番的目標。今年正是全省“倍增計劃”的關鍵一年,“現在是頂著虧損的壓力為全省工業經濟實現倍增目標作貢獻”。宣電公司分管生產的領導說。
今年9月1日,為確保國慶和十七大期間的生產和生活用電,宣電公司在省政府來煤加工政策基礎上,對各進煤煤礦給予補貼:每噸原煤發熱量在13.8兆焦/千克以上,補貼10元/噸;17.5兆焦/千克以上,補貼15元/噸。10月6日富源和彌勒煤礦事故后,宣電公司收購原煤的政府指導價(未含每噸60-65元的運費及來煤加工價格補貼)又比年初上漲了25元。
在煤電聯動數次試水、煤電聯營呼之欲出的今天,電和煤的聯姻始終是一個發電企業翹首期盼的現實。
重壓之下,宣電公司的虧損經營還能挺多久?在全省煤炭總量不足的背景下,重組煤炭資源、加快大煤礦建設速度、啟動電煤聯動方案……電煤之荒如何消解?我們都在期待同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