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基于大量企業數據的匯總結果,從分析我國電力工業結構入手,進一步剖析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距經濟規模仍有很大差距,火電優勢企業擴張嚴重滯后,水力資源開發滯后導致電力結構不合理,結構性、地區性電力過剩和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等,并提出了重點扶持電力規模優勢企業,加大水電的建設力度,加速發展新能源發電,加大對電力工業科技進步的投入等加快電力行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電力工業是各國優先發展的重點,作為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此,我們在分析我國電力工業結構的基礎上,提出當前進一步加快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幾點建議。
一、重點扶持電力規模優勢企業
為使我國電力工業盡快走出一條既符合市場需求,又體現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路子,做到科學調控、重點推進、健康發展,克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等不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行為,找到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建議從全國100家大型火電企業中挑選具備地區相對優勢的企業,建立具有規模優勢的企業集團,在投資、技術改造、貸款等方面給予保證。
二、加大水電的建設力度,加速發展新能源發電
重點開發西部資源,據有關資料,我國水力資源可開發利用能力達378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西南地區水力資源非常豐富,約占全國可開發總量的68%,目前開發利用不到10%。開發西南水電可以帶動相關的交通、水泥、鋼材、機電制造等行業的發展。 積極穩妥地實施西電東送,在補充東部地區發展電力需求的同時,也可以優化東部地區的用電結構,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
同時,結合我國實際制定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法規,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加強新能源發電的開發力度,根據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國家應充分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應通過設立新能源開發基金,解決新能源的資金需求問題,同時結合城市建設,加大太陽能在市政建設工程和住宅建設中的應用,城市照明、取暖、供熱分期分批引入太陽能技術,盡快形成我國新能源的開發、生產建設格局。
國家應加大對新興能源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攻關,通過自我開發、引進技術和人才,消化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和工藝,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在開發能力、技術水平、生產規模、自動化程度等方面實現跨躍式發展,力爭盡縮小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通過制定一系列產業政策,激勵與新能源技術相關的產業活動。重點在中西部地區和城市建設中發展推廣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在東部沿海地區著重發展海洋能技術,形成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特點的能源構成結構。
三、加大對電力工業科技進步的投入
重點解決大規模臨界發電機組開發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成立國家級電力設備制造技術開發中心和新能源技術開發中心,減少企業低水平重復開發,避免無序開發帶來的投資風險和技術風險。可以通過股份制,注入國家科技開發資金,同時吸收科研院所、發電、用電企業資金入股的方式,盡快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力工業技術創新體系。
四、改進和優化我國的電源結構
改造傳統的火力發電,降低小火電的市場份額,保護生態環境。火力發電的建設重點應轉移到山西、內蒙西部、陜西、寧夏的礦口電廠。由于我國火電以燃煤為主,應通過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和更新,進一步優化火電結構。壓縮低效率、高污染的小火電,限制常規小火電的發展,提高規模適度機組和高性能機組的比重,并根據條件和需要,安排"以大代小"項目的建設,加快電力工業的重組力度,向優化資產配置,提高企業效率,改善地區結構的方向努力。著重解決廣東、山東、浙江、河南火電機組規模升級改造問題,提高優勢企業的產能份額。
根據不同生產規模火力發電的發電量,通過2005年發電裝機容量的能力利用率,可以大致推算出我國火力發電的基本構成,超過8成的企業發電裝機容量在10萬千瓦以下,這部分企業的發電能力約占全部火電能力的15%-20%,如果國家有次序、有步驟的對這一部分小火電采取關停措施,對于改進我國的電源結構,降低火電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比例,將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小火電的關停,火電在我國電源結構中的比例將降低到80%以下,不僅可以逐步扭轉火電比重不斷上升的趨勢,對提高水電和其它清潔能源的市場份額,也會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改進我國的大氣環境,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對煤炭的需求,是個一舉多得的舉措。
目前關停小火電面臨的有利條件不斷增多,一是長江三峽的發電能力逐步釋放,二是西南地區的水力發電資源開發不斷提速,三是部分地區電力已經開始過剩,四是新能源的不斷開發并投入使用,將對小火電形成明顯的市場擠壓作用,五是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這些條件的具備,客觀上為關停小火電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有關管理部門應當抓住機遇,將小火電的關停政策切實落實到位。
五、加大節能力度,降低第二產業在我國用電構成中的比重
由于工業的電力消費始終占據第一,而其中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為制造業中四大高耗能產業。
國家應當根據我國工業發展的現實情況,重點解決四大用電行業的高耗能問題,通過一系列技術攻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我國工業向可持續、高效率、低消耗、高產出的方向發展。壓縮高耗能產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所占比重,調整傳統產業結構的布局,加速發展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產業,淘汰設備、技術、工藝落后和浪費資源的企業,建立科學的能源消耗指標評價體系,監控各行業和地區電力的運行,在電力工業發展保持適度增長的同時,切實轉變電力增長方式,實現從增加數量和規模到重視提高質量和效率的轉變。
國家應當根據不同行業用電的集中情況,制定不同的節能政策。具體來講,就是對于用電高度集中的行業,國家應當通過對這些行業的用電大戶節能措施的貫徹執行,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對于用電一般集中的行業,國家應當針對重點耗能企業和一般耗能企業的制定不同的節能政策和標準,做到重點突出,區別對待;對于用電低度集中的行業,應當制定全行業統一的節能政策,通過全行業能耗水平的降低,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對于生活用電,重點解決建筑和家用電器的兩大用電負荷較高的節能問題,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達到節能目的。
電力工業生產現狀與區域特征
1、電力生產結構。1995年,全國發電量為10070.3億千瓦小時。其中火電為8023.6億千瓦小時,占79.7%;水電為1905.8億千瓦小時,占18.9%;核電為128.3億千瓦小時,占1.3%;其它動力能發電12.6億千瓦小時,占0.1%。
規模以上工業是我國工業的主體。1995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為9758.3億千瓦小時,占全部工業的96.9%。其中火電為7918.9億千瓦小時,占全部工業的98.7%;水電為1692.0億千瓦小時,占全部工業的88.8%。
2005年全部工業發電量為25002.6億千瓦小時,比1995年增長了1.5倍;全部工業火力發電量為20473.4億千瓦小時,比1995年增長了1.6倍;水力發電量為3970.2億千瓦小時,比1995年增長了1.1倍;核電為530.9億千瓦小時,比1995年增長了3.1倍。
2005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為47003.9萬千瓦,較2004年的42994.8萬千瓦增長9.3%。
1995年到2005年,我國發電量年均增長9.5%。其中,火電年均增長9.8%,水電年均增長7.6%,火電比水電高出2.2個百分點;核電年均增長15.3%,是發展最快的電力品種。
2006年9月,規模以上工業共有電力生產企業4712家,比1995年減少了19.3%,其中包括火力發電企業2580家,比1995年減少了4.4%,水力發電企業2114家,比1995年減少了33.4%。整體上看,我國電力工業仍然存在企業數量過多,大型電力企業缺失的問題。
2、地區電力生產結構。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設備全國平均利用率為58.6%,比2004年的57.4%有所提高。從已有發電設備的利用情況來看,全國基本處于平衡狀態。但從局部看,青海、上海、浙江、河北的能力利用率較高,均超過65%,存在局部缺電問題;湖北、貴州、安徽、天津、福建、山東、內蒙、山西、廣東、江蘇的能力利用率也超過了平均水平;其它地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的地區包括廣東、山東、江蘇、河南、浙江、河北、山西、湖北、四川、內蒙,10個地區占全國發電總量的52%。2006年9月,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發電量地區排名前3位依次是山東、廣東、江蘇。這3個地區是我國主要工業大省,電力的自我供給能力較強。
2005年火力發電超過1000億千瓦時的地區包括浙江、內蒙、山西、河北、河南、廣東、江蘇、山東,占全國的比例為57.6%,山東、江蘇、廣東分別名列三甲。
2005年水力發電超過200億千瓦時的地區包括貴州、湖南、福建、云南、四川、湖北,占全國的比例為69.0%,湖北、四川、云南分別名列三甲。
我國電力工業存在五大矛盾
1、平均規模有所提高,距經濟規模仍有很大差距。1995-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平均發電規模,從16709萬千瓦時擴張到53161萬千瓦時,提高了3.2倍。其中火電的平均發電規模從29340萬千瓦時擴張到81751萬千瓦時,提高了2.8倍;水電的平均發電規模從5334萬千瓦時擴張到17385萬千瓦時,提高了3.3倍。1995-2004年發電量、火電的平均生產規模處于上升階段,但2004年-2005年有穩定的趨勢,水電的平均規模近10年一直處于上升態勢,與1995年相比,水電、火電的規模差距由5.5倍縮小到4.7倍,但火電的規模仍遠遠高于水電。
與1995年相比,2005年電力企業發電量總量增長了1.5倍,規模在100億千瓦時以上企業發電量增加了6.6倍,其次是50-100億千瓦時的企業,發電量增加了2.9倍,10-50億千瓦時規模企發電量增加了75.0%,1-10億千瓦時的企業發電量增加了1.1倍,1億千瓦時以下企業發電量增加了21%。
2005年,全國電力企業的平均發電規模為5.3億千瓦時。從各地區平均發電規模來看,上海以34.7億千瓦時的平均發電規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天津和寧夏,平均發電規模分別為18.3、17.4億千瓦時,而總量第一的廣東以4.1億千瓦時的發電規模位居第21名,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5年,全國火電企業的平均發電規模為8.2億千瓦時。從各地區平均發電規模來看,上海以34.7億千瓦時的名列第一,其次是寧夏和貴州,分別為24.6和20.3億千瓦時,而總量第一的廣東以5.7億千瓦時的發電規模位居第24名,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5年,全國水電企業平均發電規模為1.7億千瓦時。從各地區平均發電規模來看,湖北以7.5億千瓦時名列第一,其次是河南和青海,分別為5.3和4.7億千瓦時。
2、水電集中度有所提升,火電集中度仍不斷走低。
(1)水電集中度開始走高,火電集中度仍持續走低,導致全國發電生產集中度仍呈下降趨勢。1995-2006年9月,電力工業的生產集中度呈下降趨勢,生產趨于分散的格局沒有改變。
從赫芬達爾指數的數值來判斷,電力工業的總體集中度和火力發電集中度水平屬于極端分散型(H<100)。
1995年-2006年9月發電量前4、8位集中率基本穩定在5%和7%左右,前20、50、100位集中率呈現逐年走低的趨勢。
火力發電企業的前4、8、20、50、100位集中率均呈現不斷下降的態勢。2006年9月前4、8、20、50、100位企業集中率分別為3.0%、5.5%、11.3%、22.8%、38.7%。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火力發電的規模效應很不顯著,原子型的企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強化。
(2)火電地區規模優勢缺失,三峽工程奠定湖北水電壟斷地位。1995-2005年,從各地區第一位電力企業發電規模競爭力來看,湖北、福建、內蒙名列前茅,前4位企業競爭力排序為湖北、廣東、內蒙;火電第一位企業競爭力排序為福建、內蒙、河北,火電前4位企業競爭力排序為內蒙、山東、河北;水電第一位企業競爭力排序為湖北、四川、青海,水電前4位企業競爭力排序為湖北、四川、云南。
1995年-2006年9月,全國發電量和火電H指數集中度水平整體上均處于極端分散狀態。湖北發電量集中度H指數高于全國,為低集中競爭型(500≤H<1000);火電沒有一個地區的集中度水平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各地區均為原子型結構,沒有特別具備規模優勢的地區,電力工業的發展仍然面臨很大挑戰。
部分地區水電的集中度H指數集中度指數質量有所提高,而這種提高可以說是三峽工程建成發電帶來的直接結果。
3、火電優勢企業擴張嚴重滯后,水電仍需加大優勢企業建設力度。1995-2005年,發電量前1位企業擴張速度快于總量擴張速度,前4、8、20、50、100位優勢企業規模擴張速度則低于總量擴張速度,2002年以后發電量前4、8、20位集中率基本穩定,并略有走高,但前50、100位企業集中率則呈現穩步降低的總體趨勢;火電前1、4、8、20、50、100位優勢企業規模擴張速度均低于總量擴張速度。這主要是因為火電新增企業較多,總體規模迅速擴大形成的;水電前1、4、8、20位優勢企業規模擴張速度高于總量擴張速度。尤其是首位企業更大幅超過總量增長速度,但20位以后企業增長幅度則低于總量擴張幅度。水電企業初步具備了向規模優勢企業積聚的能力。
優勢企業擴張彈性系數的變化,基本上反映了集中率的變化特點。
目前我國電力工業總體上呈現出原子型的生產結構,優勢企業規模擴張速度低于總量擴張速度。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火電企業均超過150家,遼寧、山西、四川、河北、河南各在100家以上。
4、火電比重過高,水力資源開發滯后,導致電力結構不合理。火電是我國電力工業的主體,2005年全部發電量中,火電的比例占81.9%,比199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水電比例由1995年的18.9%下降到2005年的15.9%,核電比例從1.3%提高到2.1%。
從1949-2005年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變化的趨勢看,我國電力工業主要是由火力發電推動,火力發電作為我國能源工業主體的作用進一步強化,尤其是1997年以后,拉動作用更為顯著。
我國是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總量居世界首位,水力資源是我國能源資源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大陸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條,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年電量為67604.7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37853.2萬千瓦,年發電量19233.0億千瓦時。目前我國實際開發的水能資源僅為20%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50%-70%的開發利用水平,水力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如何結合我國能源消費不斷增長的現實,加快大、中、小水電設施的開發,變可能資源為實際能源,是擺在我國能源建設領域的一個重大課題。
近年來,盡管電力工業發展較快,但是電源結構仍有待調整,當前我國火電和核電所占比例逐漸提高,水電呈下降趨勢,而大量興建火力發電廠,將消耗更多的煤炭,加劇運輸緊張,提高發電成本,并與其它耗煤行業爭奪資源,另外,也將加大污染。在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中,發電大約占40%。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速度擴張火力發電,我國將面臨嚴峻的環境保護問題。
5、結構性、地區性電力過剩和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我國電力工業多年來面臨的問題是廣泛的電力需求靠低水平、低效率的中、小火電支撐,高效的60萬千瓦以上的火電機組不到40%。年發電量在1億千瓦以下的火電企業共有1166家,主要分布在廣東、山東、江蘇、浙江、云南、四川,年發電量在1-10億千瓦的火電企業共有839家,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浙江、河南、河北。規模性企業在主要工業用電大省的缺位,導致電源結構調整緩慢,結構矛盾進一步突出。
我國部分地區存在電力過剩,如云南、廣西、吉林、江西、湖南、重慶、北京、海南,2005年發電設備的利用率不到50%。
小企業統領電力市場,反映出幾個問題,一是投資體制的管理有很大問題,導致投資效率缺失;二是企業規模化效益沒有反映到電價上,導致優勢企業沒有優勢效益;三是地區之間的電力平衡解決得不好,導致優勢地區電力資源的浪費;五是經濟發展與電力工業匹配銜接問題重重,適合發展重工業的電力資源富裕地區和不適合發展重工業的電力資源缺乏地區,經濟構成的不合理導致電力發展的過剩與短缺效應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