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主創新,濟南有一組令人羨慕的數字:
連續兩次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首批全國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建市;在全省2003—2004年度科技進步績效考核中總分第二;2005年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專利申請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位。
建設創新型城市,濟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擁有各類大學院校60多所、科研機構120多個、重點實驗室53個,全市人才總量57.08萬人,每萬人擁有高級技術人才138人,在全省具有獨一無二的科技人才資源。更重要的是,濟南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思想高度統一、步調協調一致地鼓勵并服務于創新創業。
創新濟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近年來,我市為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一批著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選聘100多名院士、知名專家為客座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引進和合作研發項目200多項,70%以上都實現了產業化。截至去年底,近1000家企業與大學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建中試基地15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2004年和2005年我市共設立科技成果專項資金3000萬元,實現600多項科技成果在濟南落地轉化和產業化。今年這一專項資金將達到2000萬元的規模。
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的主體,目前市屬大中型企業普遍建立了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全市共建成企業技術中心96家,其中省級以上37家;工程技術中心21家,其中省級12家。工業企業科研投入大幅度增長,2001—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累計投入研發經費87.4億元,僅2004年研發經費投入就達35.1億元,比上年增長46.16%,占全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的56.5%。目前,我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名牌產品、馳名商標14個,山東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46個。
與此同時,我市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自主創新和產業提升,集中實施了制造業信息化、“三一○”科技示范等一批重點專項工程和國家智能交通、清潔能源等6項試點示范城市工程,承擔國家“863”計劃20多項,使一批老工業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鍋爐集團重視科技進步,自主開發的循環流化床鍋爐供不應求,國內市場占有率居全國首位。濟鋼、重汽、二機床、試金、天辰等企業集團通過自主創新,逐漸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的創新先鋒和排頭兵。
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我市實施了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在5個縣(市)區建立知識產權局,組建濟南知識產權信息中心并開辦了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在濟南高新區等8家園區、企業進行專利試點工作。專項投入800萬元,對120余家具有創新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支持。在規模以上企業中,有11%的企業申請了專利(全國平均水平為2%),并培育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企業大戶。重汽集團專利申請從無到有,4年累計申請600多件,平均不到3天1件,總量名列全國專利申請百強企業第19位。
我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將達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5%以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數量跨入全國前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00家,高新技術產品達到1500項,培植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200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省級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標10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實現年產值25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市的龍頭產業,高新區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十位。
我市將建立穩定增長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GDP的增長速度,R&D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2.5%,科技活動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4.7%。
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旨在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濟南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城市,是將創新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是我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濟南,正奔走在創新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