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行業再次上演了“蝴蝶效應”。
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危機、恐怖活動對沙特、尼日利亞原油設施的破壞等發生在幾個產油國的一系列帶有政治色彩的事件,以及美元貶值、歐佩克增產能力限制、國際投資商炒作等因素使全球各國的原油價格一路飆升。而近年來,全球經濟復蘇、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增速,使原本就供應偏緊的石油缺口進一步加大,我國的石油石化行業也變得愈加炙手可熱。
在高油價、高利潤的驅使下,國際大石油公司普遍加大了對油氣基礎設施的投入,深海石油設施、重油開發設施、管道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增加,投資大幅提高。我國逐漸形成了石油開采西部接替東部的戰略格局,對石油石化裝備的需求日漸旺盛。
高油價下的石油石化裝備市場變得火熱起來。
市場前景可待
2006年3月27日,交通部發出特急通知,要求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抓緊建立運輸價格與成品油價格聯動機制,做好農村客運燃油補貼的銜接工作。各地要盡快調整出租車運價或加收燃油附加費。通知最后強調,各地交通部門要及時掌握運輸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思想動態,提早制定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
該通知發布在柴汽油再次漲價之后,形勢之危急溢于言表。盡管早有國家權威部門和專家分析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將有回落趨勢,但現在看來,似乎還時機未到。
我國石油能源供需矛盾由來已久。從1993年開始,我國就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4年,石油凈進口總量達1.515億噸,石油進口總額為431.5億美元,對外依存度為37.85%。而在2020年前,我國仍處于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石油消費將持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能源尤其是油氣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趨突出。預計201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為3.5億噸,2020年為4.5億噸,缺口將分別達到1.5億噸和2.7億噸,對外依存度將分別為43%和60%以上。
油氣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國有石油企業保障國家石油安全的責任和壓力越來越大,這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而同時這也為我國石油石化相關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國家已將機械制造業作為“十一五”期間重點支持和發展的產業之一,“十一五”規劃也明確要求裝備制造業要依托重點建設工程,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強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其中特別強調了大型石油化工領域要實現突破。3月16日,國家發改委還公布了《煉油行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對石化行業做出具體指導。
面對中國市場的誘惑,動心的不僅有國內企業。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進入我國市場拓展石油石化業務的步伐逐步加快,影響也逐步加大。以歐美大石油石化公司為主,日、韓及臺商緊跟,投資規模和力度明顯加大,涉及業務領域不斷拓寬,已涵蓋石油石化行業的上、中、下游。
據了解,以歐美跨國大石油石化公司、日韓臺資大中型石化公司、中東大型國家石油公司為主的外資公司將在我國長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等地區建成一批規模化、基地化、園區化的石油石化和化工產業群。
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外移和我國市場潛力大、人工成本低的優勢,已使我國成為一個“國際大工廠”,使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持續增長。而國際油價持續走高,更刺激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投向石油勘探開發,形成了新一輪的石油投資高峰,由此造就了國際石油裝備的需求劇增。同時,國內三大石油公司都在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海外業務發展,亦可以帶動石油石化裝備走向國際市場。這些都為我國石油石化裝備的出口和企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裝備制造業仍需苦練內功
國內、國際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形勢讓裝備制造企業們萌發了大干一場的沖動,不僅國內企業蠢蠢欲動,國外企業也早已按捺不住,紛紛在中國安營扎寨。
而國外企業為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帶來的不僅有先進的技術,還有無情的沖擊。當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起來時,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的劣勢也變得明顯起來。
其實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已取得了一定進步,目前已經形成較完整的石油石化裝備制造體系,培養出了第一重型機器廠、上海鍋爐廠、哈爾濱鍋爐廠等一批骨干制造廠。不少產品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還有相當數量產品出口。
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石油石化裝備的技術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以鉆機制造為例,我國生產的鉆機品種相對單一,缺乏適應各種地貌環境和工藝要求的特種鉆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在智能化方面還不能與國際水平相提并論。海洋鉆機制造則是剛剛起步,基本不具備海洋平臺和鉆機船的設計、制造能力。石化設備與國外水平更是相去頗遠。一些關鍵石化設備的工藝和設計制造技術國內企業尚未掌握,此類設備幾乎全部需要進口。
國外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給國內企業帶來的威脅不言而喻。
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與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行業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分不開的。研發力量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各專業機械研究所和企業研發力量分散,缺乏裝備研發的整體策劃,在科研立項、成果轉化、系統成套、現場試驗、信息反饋等方面存在脫節現象;裝備制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協調,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造成生產能力浪費和一定程度的同業無序競爭……這些都阻礙了我國石油石化裝備業的自身發展。
內有憂外有患,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要想在近在眼前又充滿誘惑的石油石化市場上大展拳腳,苦練內功必不可少。
有專家指出,石油裝備制造是一個品種繁多、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我國的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只有按照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的整體目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化、系列化的特色技術和核心技術,才能打造和培育出國際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此外,企業在發展成套化、系列化的同時,還應注重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產品中的應用,在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而國家的政策支持對于發展我國石油石化裝備民族產業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在《2005年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行業發展報告》中提出,國家應建立重大技術裝備的風險基金,解決國產第一臺設備的應用問題;在國家投資的工程項目中,同等優先采用國產設備;加大標準化管理力度,控制重復建設,積極推進專業化生產和聯合攻關等,以此來促進我國石油石化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