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
2005年全市人均GDP可達2014美元,提前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第二階段戰略目標;以第29位的名次入圍“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在“2005年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城市生活質量綜合排名第23位;“未來5至10年最具臺商投資價值城市”綜合評比全國居首……近年來,秦皇島持續、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秦皇島資源相對匱乏,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下大決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克服經濟增長對物質資本積累和自然資源的過分依賴,更多地通過提高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術進步,全力建設效益秦皇島。”市委書記宋長瑞這樣分析。如今,秦皇島正走上一條速度與質量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的新型發展道路。
“效益經濟”從節能降耗起步
“一側碧海藍天,一側粉塵灰煙。”如此的不和諧曾經是港城的尷尬。水泥、造紙、日用玻璃等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產業一度占據秦皇島工業企業的半壁江山,工業萬元產值能耗一度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僅電力和熱力耗煤量就占工業企業原煤消費總量的62.4%。
“要改變低下的效益,必須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改變單打一的產品結構!”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將高能耗、高污染產業逐步調整出局,高能耗、高污染項目無論大小,一律拒絕落地,對耗煤、耗電量大的50家小采礦、小冶金企業堅決關停并轉。重點發展以汽車及零部件為主的機械制造業和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一舉降低能耗30%。2005年1至6月份,全市GDP增長率高出耗電增長率2倍。
與此同時,該市鼓勵各企業立足節能挖潛,研發節能技術及產品。2000年以來,全市共建成節能住宅365萬平方米,占總住宅建筑量的59%,按節約的采暖用煤計算,相當于少建了300座6噸采暖鍋爐。目前,秦皇島市已形成“從節能設計備案到節能專項稽查,再到節能工程專項驗收”的閉合式管理模式,節能設計備案率達100%。
作為全球最大的煤炭輸出港,秦皇島港目前每年需要近800萬噸水進行除塵。然而,漫步港內各作業區,人們很難找到過去那隨地流淌的污水。從2003年起,港務局不惜花2.6億元巨資,建成了日處理2萬噸中水的項目,將各種廢水、雨水甚至是洗澡水收集起來,經過深度處理后用于煤堆的噴淋降塵和澆灌花草樹木,每噸水減少成本2元多,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秦港的做法無疑是該市近年來“走高科技、低能耗、無污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生態型效益城市”的一個范例。
目前,秦皇島利用工業廢棄物進行資源再生產的企業已發展到25家,工業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80%,循環經濟初具規模。秦皇島市全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繼續保持在95%以上;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為93.64%,空氣質量位居全省第一;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為71.1%;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100%,污水處理能力達100%,有效處理率達80%以上,城市發展綜合指數名列全省第一。
高新技術產業主導“效益經濟”
效益經濟講的是低資源消耗、低能源消耗、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要處理好這個“高”與“低”的辯證關系,就必須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單位土地面積效益和人均效益。
"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和返回,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秦皇島人更有為之驕傲的理由---因為"神六"的太陽能電池蓋片就出自秦皇島開發區的星箭特種玻璃有限公司。在秦皇島,類似"星箭"這樣規模不大但效益突出的高科技企業有198家,并形成了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群。3年來,全市增加高科技企業58家,研發高新技術產品84項。
先進的發展理念和優質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企業來秦皇島投資興業,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有89個。
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項目高地和效益高地已經隆起。據測算,這里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密度目前已超過4.45億美元,2005年1至8月份每平方公里工業增加值近2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3458萬元,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