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根據電力市場需求、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以及環境保護需要,電力發展要與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相適應,與依法治國的要求相一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在“十五”末的基礎上減少10%左右,即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萬~1300萬噸,平均排放績效指標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即相當于5.0克/千瓦時左右。煙塵排放量繼續做到基本持平,年排放量控制在300萬噸左右,平均排放績效指標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即相當于1.2克/千瓦時左右,到2010年火電平均供電煤耗下降到360克/千瓦時,廠用電下降到7%,單位千瓦水耗指標下降10%,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到70%。
調整電源結構加快技術改造
要以降低成本為核心,在符合環境法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水電,積極優化煤電,推進核電建設,協調氣電發展,依法加快新能源發電步伐。尤其是對基礎性、主導性的煤電,在著重優化布局和增量上緊跟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時,加大力度實施以關停超期服役、能耗高、污染嚴重的純凝汽式小火電機組為特征的“以大代小”步伐,加大對有繼續利用價值存量機組實施經濟節能和環保性能的改造。
夯實工作基礎加強科學決策
完善基于監測技術為支撐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資源消耗量的數據庫,真正摸清全國各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污染物排放的時空分布狀況和資源利用及節約狀況。加快進行基于改善環境質量和酸雨狀況的區域污染控制戰略再研究,以及超細顆粒物、煙氣中重金屬環境影響和控制措施研究,有針對性地為制(修)訂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控制措施提出科學支撐,尤其是為電力進一步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提供技術支撐。摒棄以目標總量為基礎的行政分配總量的做法,開展以容量總量為基礎的總量控制。
推進科技創新強化污染控制
以保證現有電廠達標排放為目的,以煙氣脫硫為重點,繼續采取綜合措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對于10萬千瓦及以下純凝汽式機組,以及使用壽命不足10年的機組,通過“以大代小”、退役、關停等方式減排二氧化硫,原則上不鼓勵采取煙氣脫硫措施;淘汰0.5千瓦及以下純凝汽式燃煤發電機組。優先規劃位于“兩控區”、大中城市、燃用高硫煤且二氧化硫超標排放火電廠的煙氣脫硫工程。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2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實施煙氣脫硫。積極推進脫硫設施的后評估和對脫硫工程公司進行評價以及建立技術規范體系等整頓、規范、提高煙氣脫硫產業化的工作。積極推進30萬、60萬千瓦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成熟的煙氣脫硫技術。預計到2010年末,全國投運及建成的煙氣脫硫機組容量將達3.2億千瓦,其中現役機組(指2004年底運行的機組)脫硫約占1.25億千瓦,屆時全國煙氣脫硫裝機容量約占燃煤機組(按5.2億千瓦考慮)的60%。
進一步推進低效除塵器的提效改造,使全部機組的平均除塵效率提高到99%,推進30萬、60萬千瓦級布袋除塵器應用。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的布袋除塵器的設計、制造技術及合格濾袋材料實現本地化生產。
新建火電機組全面安裝低氮燃燒器及采用分級燃燒技術。現有2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進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積極推進位于氮氧化物污染嚴重、中心城市周圍、具有經濟承受能力的大型新建燃煤機組及超標排放的現有機組實施煙氣脫硝。推進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進行煙氣脫硝國產化示范工程建設。
大力推廣成熟的節水和廢水回收技術,在長江中下游、沿海等豐水地區新建的火電廠,推廣直流或半直流供水技術,在富煤缺水、以水定電的三北地區、嚴重缺水地區新建火電廠,積極采用空冷機組。加快推進高濃縮倍率的循環冷卻水處理技術(包括防垢、防腐技術)、城市生活污水供發電廠冷卻系統技術、海水/咸水淡化技術以及更高灰水濃度的水力除灰系統技術等,推廣供熱回水處理與利用技術。
對燃油電廠實施燃煤或燃氣代油技術改造。對大油槍燃煤機組全部完成采用小油槍或等離子無油點火技術的改造。通過改造提高鍋爐在低負荷下的穩燃能力,減少助燃用油和點火用油。
積極推進電廠干除灰改造,推廣干灰分級和處理加工技術,提高干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加大對脫硫石膏等副產品高附加值綜合利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應用。
高度重視電力建設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水電建設前期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和施工期的生態保護及水土保持工作,嚴格按照法規要求做好輸變電環境保護。
落實經濟政策發揮市場機制
加快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等因素的電價改革步伐,在改革過渡期間,先積極落實現有電廠煙氣脫硫的成本進入上網電價,并在銷售電價中由用戶分攤。繼續執行和完善國債貼息、脫硫進口關鍵設備的減免稅政策、排污費全部用于污染防治的政策。積極推進區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污交易實施,在滿足當地環境質量要求和達標排放的前提下,允許在一定區域或在全國進行電力二氧化硫排放交易。積極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中介評估制度,把中介評估從行政壟斷中解放出來。
配套法規標準發展循環經濟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仍然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這是“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簡單說法片面誤導的結果,事實上市場在環保和資源節約工作仍然起著基礎性作用,關鍵是要有法律的推動和規范。要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并把重點放在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上(即清潔生產層面),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參與生態工業園區等區域層面的循環經濟,并通過結構調整、電力需求側管理等方式推動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的發展。應統籌研究排放標準、總量控制、排污收費、排放折價標準、排污交易、環境影響評價以及電價改革等方面的關聯性,修訂與市場經濟模式和循環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規定和文件,加快研究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改革。加快制訂科學的電力清潔生產指標體系。深入研究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綜合發電方式。
依法嚴格管理強化行業自律
政府要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如對已經建成的脫硫裝置嚴格按法規的要求實行監督。企業要嚴格依法控制污染排放,同時依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政府應當積極支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和橋梁作用。行業協會要在行業發展、環保與資源節約的法規、標準、政策和規劃的制訂中積極建言獻策。在建立健全技術規范體系、誠信機制,開展調查研究、信息匯總、分析與交流,加強職業培訓、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者單位: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
信息來源:中國電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