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電企業網 .
悲喜交替
"十五"開局的2001年,我國發電設備行業整體處在多年來的低谷,鍋爐、汽輪機、汽輪發電機及水電均出現虧損,行業利潤總額為負6.12億元。三年之后,我國發電設備行業就走出了低谷并取得爆發性增長。以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04年哈鍋產品產量取得1000萬千瓦的突破,2005年哈鍋產品產量將突破2000萬千瓦,2006年這一數字會再創新高。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2004年統計,我國發電設備行業利潤總額已達到21.70億元。
發改委經濟運行局機電處處長景曉波告訴記者,2005年1~9月,我國發電設備產量為6250萬千瓦,到年底預計這一數字將達到8700萬千瓦,同時,今年年底我國裝機總量將突破5億千瓦。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也曾公開表示,我國電力建設正以超常速度發展。目前新增裝機相當于一年新增一個瑞典全國的裝機容量,兩年新增一個英國的全國裝機容量。
大喜之后又是大悲。根據我國電力需求預測,到2010年我國裝機總量將達到7.1億~7.2億千瓦,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增裝機容量的盤子在2.1億千瓦左右。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發電設備企業2006年在手合同為14185萬千瓦,2007年在手合同為6791萬千瓦,兩者相加已接近我國"十一五"電力裝機總缺口。這種寅吃卯糧局面的出現將直接導致2008年、2009年、2010年,整整三年,我國發電設備行業將整體處于無活可干的窘境。
嚴重透支
長期發展,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已形成哈爾濱電站、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集團為主,100余家中小企業及合資企業為輔,共同生存的格局。其中三大動力的大型水、火電設備市場占有率高達80%左右。
行業知情人士介紹,90年代末行業的不景氣讓三大動力吃盡了苦頭,有的甚至開始生產電風扇的葉片來"忍饑"度日。正因如此,2003年行業的突然火爆,讓得了多年"饑餓癥"的企業都想多拿一點、多干一點,紛紛拼命爭搶合同,這也是造成"十一五"后三年我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面臨無活可干境地的直接因素。
危害不僅在此,面對到手的巨額合同,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企業根本無力解決生產瓶頸問題,難以按時交貨。拿到手里的蛋糕卻咽不下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發電設備企業大規模、集中投資了一批固定資產,以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為例,近兩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有5億元左右,而這還不到東方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面對緊迫的交貨期,另一方面,企業無奈將大量合同外包、分包。
東方電氣集團經濟運行部副部長鄒玉蘭坦言,企業這些年根本無法做到計劃生產,只能大力透支企業的加工能力,到后三年沒活干的時候,在市場的戰場上拼得你死我活是企業的惟一選擇。
記者調查發現,發電設備行業幾年大發展,并沒有真正抓住機遇,目前發達國家發電設備制造企業高價出售技術、我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淪為生產加工車間的態勢已有顯現,一旦市場萎縮,企業在生產工藝、質量控制和技術上的隱患將會急劇爆發,前途堪憂。
其一,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讓發電設備制造企業,面臨很大的固定資產折舊壓力。
其二,在高端產品領域,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并沒有幾個拿得上桌面的自主知識產權。以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為例,從2003年開始,僅東方電氣的訂單每年就高達20多臺,從國外引進了技術,卻根本沒有時間來消化吸收,轉化為自主知識產權。
其三,我國發電設備行業火爆景象只是虛假繁榮。材料和生產瓶頸問題讓我國企業無奈以中國的合同價格購買國外的勞動力。這導致國外材料廠商和設備制造廠商大發橫財而我國企業卻背負了沉重負擔,利潤極低。
其四,火電調控之后,被各企業寄予厚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卻沒有一個能夠支撐三大動力每個企業每年1000萬千瓦到2000萬千瓦的產能。具體而言,水電開發涉及生態問題;核電開發周期過長,要耐心等待,并需大手筆的投入;燃氣輪機大筆投入暫且不論,國家目前在天然氣的儲量、開發、供應量等方面還尚未明確;風電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更是有待考證……
得到國家大力支持的"百足之蟲"尚且如此,本身就處于劣勢的發電設備中小企業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相對于三大動力而言,中小企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并以生產小機組為主。市場火爆,還能從中分食,一旦下滑,將面臨絕境。記者得到最新信息顯示,北京巴威鍋爐、華光鍋爐、四川鍋爐廠等企業訂貨的數量和質量都已大幅下降,大落已成定局。
目前,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希望能夠借助政府之手來緩解目前電源建設的無序建設現狀,使電源項目能夠緩期、延期,從而以較少損失渡過難關。不過發電設備行業如不從根本上尋找原因,這種騎虎難下的局面將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