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原本是鳳城的立市之本。板栗、草莓、烤煙、柞蠶等農副產品,也一直是鳳城市的驕傲。而如今他們又多了一份驕傲--“鳳城鍋爐”,一個實實在在的支柱產業。
如何發展一個地方工業經濟,這是許多地方黨委、政府的一個重大課題,需要經過人們長期的思考與探素。發展經濟的思路不是坐在書齋里“想”出來的,而是在搏擊市場大潮的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來的。
鳳城鍋爐工業發展就是這樣一路走了過來,在與“市場之手”的對話中,“鳳城鍋爐”經歷了生死輪回煉獄般的考驗,一個個小作坊成就了一個支撐一方經濟的大品牌。
死了一個活了一群。
在去鳳城市的路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公路邊、鐵路旁有許多鍋爐廣告牌子,非常顯眼。粗略一數這里“有名有姓”的鍋爐制造廠能有個幾十家。
到了市里一核實,鳳城市大大小小的鍋爐生產企業竟有37家,而且這些鍋爐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都不成文地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鳳城鍋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37家企業共同使用一個品牌,是這些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意識?還是市場的作用把這些企業的命運緊緊地捆在了一起,讓他們誰也離不開誰?經過詳細的調查了解,我們終于得知,“鳳城鍋爐”是全市37家鍋爐生產企業用自己過硬的產品,在幾十年風風雨雨的市場摔打中,共同鑄造出來的一個無形的品牌。而正是這個無形的品牌,才使鍋爐工業成為鳳城市的一個支柱產業。
說起“鳳城鍋爐”,還有一段歷史,而恰恰是這段歷史,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鳳城鍋爐”這個品牌。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共有220多家鍋爐廠。曾經生產出全國第一臺常壓熱水鍋爐的鳳城鍋爐廠就是其中一家。當時,鳳城鍋爐廠的技術力量、生產設備、企業管理、市場占有份額,在全國同行中都位居不錯的位置。可以這么說,鳳城鍋爐廠生產的常壓熱水鍋爐代表著中國常壓熱水鍋爐的生產標準和發展方向。
但是,那是發生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事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不進則退,過去的榮耀也必然要失去光澤。鳳城鍋爐廠就是如此。它體制僵化管理落后、市場意識差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顯露出來,加之資金短缺等原因,鳳城鍋爐廠的生產經營逐漸走了下坡路。先是產品滯銷,后是企業虧損,再后是職工下崗,挺到1989年,它再也挺不下去了,最后只能選擇倒閉。
企業垮了,職工飯碗丟了,即便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這也是一件挺令人痛苦,并且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但是,風暴沒有來臨,沖擊波也沒有發生,反倒是鳳城鍋爐工業后來的驕傲從這時候開始起步。
與別的企業不同,鳳城鍋爐廠的下崗職工既沒有靠著廠子不走,又沒有找政府要飯吃,而是自己團結起來找出路。他們知道,靠誰也不如靠自己,找誰也不如找市場。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倆一幫,仨一伙地組織起來,干起了老本行。于是,一個個小型鍋爐廠誕生了。
可別小看了這些“小鍋爐”,他們的本事大著呢。依靠原來在國有企業掌握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知識,“小鍋爐”建一家,活一窩。一些人在一家鍋爐廠干了一段時間,掌握了生產經營的經驗后,又另起爐灶再建一個廠。一帶倆,倆帶仨,短短幾年的時間,鳳城小型鍋爐廠的數量就成倍地增長,最多時達到52家。
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這些小型鍋爐廠憑借機制靈活、技術先進、經驗豐富的優勢,產品很快就在黃河以北地區創出了知名度,進而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最火的時候,客戶拎著成捆的現金,就住在鳳城等著買貨。
“鳳城鍋爐”的品牌最早就是從這時開始有了雛形的。
可以說,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鳳城鍋爐制造業的興起;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鳳城鍋爐”這個品牌的最終形成。這是因為,鳳城鍋爐從消亡再到自發地興起,對后來“鳳城鍋爐”的發展、壯大,起到了打下一個基礎、開辟一條路子的作用。也就是說,沒有當初,就絕沒有今天。
市場培育出的品牌。
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是按照它自身的發展規律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作用于企業,推動著企業,改變著企業,并且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隨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市場之手”。
最初,憑借鳳城鍋爐廠的老底子,“小鍋爐”們還能在市場上打出一片天地,但是,后來不行了。市場競爭逐步完善了,“小鍋爐”們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手段,污染嚴重的老式鍋爐,開始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不變則死,“小鍋爐”們別無選擇。
變是正常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的“變”是在無形中完成的;后者的“不變”是在人為中講行的。在自然界,變是絕對的,何況是市場?
在市場規律的牽動下,鳳城的鍋爐制造業自然而然地開始了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這項工作不用誰來動員,更不用誰來引導,因為“小鍋爐”們本身就是市場催生出來的,它的前行,是隨著市場前行的步伐而完成的。市場之子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必然要帶有濃厚的市場特征。這就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風城鍋爐業的自我改造首先是從產品技術性能上的更新換代開始的。他們逐步淘汰老式鍋爐,大力發展環保型的型煤鍋爐。在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上,各家鍋爐廠都舍得投入,花大價錢外聘技術人才、送員工到大學深造,一家技術力量不夠,就幾家聯合起來干,什么招都用。現在說起這些來,似乎都是很簡單的事了,但在當時,它確實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那是一個自我救助的過程。
幾經市場競爭的磕磕碰碰,鳳城鍋爐制造業終于脫胎換骨。各家鍋爐廠的生產規模擴大了,技術設備先進了,產品更新換代了,尤其是他們自行研制的雙向上燃常壓熱水型煤環保鍋爐的產量,已經占鳳城鍋爐總產量的近60%,并全部經過省級新產品鑒定和省級科技成果鑒定。這是鳳城鍋爐工業的驕傲,我們依賴市場,市場成全我們,我們和市場融合為一體。
而到了這時候,經過市場的多次整合,鳳城的鍋爐生產廠家已經從當初的52家減少到37家。數量雖然減少了,但“鳳城鍋爐”的整體實力卻增強了。
死中求生,生中有死,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都無法脫離這個軌跡。死也好,生也罷,這都是一種必然,是市場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必然。而在這種必然之中,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產品將會走到最后。鳳城鍋爐工業發展到這一步,說明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當然,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產品,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夠擁有了市場。在這其中,他們還都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因為,十幾年的市場磨練,雖然已經讓鳳城各鍋爐生產廠家的營銷意識與市場貼得很近,但那僅僅是簡單的“跑供銷”。而真正意義上的進入市場,遠比“跑供銷”要難、要高出了許多。那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鳳城鍋爐工業面臨著一次新的考驗。
這一次他們要實現的是市場觀念的大跨度飛躍:從產品營銷到品牌營銷。為此,鳳城各家鍋爐生產廠家聯合起來,不分誰家的產品,在市場上一致對外,共同打出“鳳城鍋爐”的品牌。這個發展思路是有實現的可能的,因為經過十幾年的市場磨練,鳳城的鍋爐在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量,依托這個知名度和占有量,再加上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集團化”,“鳳城鍋爐”的品牌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這時候,鳳城鍋爐工業的發展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優勢,“鳳城鍋爐”是鳳城鍋爐制造業的品牌,各家鍋爐廠多年形成的銷售渠道這時候就通過“鳳城鍋爐”形成了龐大的銷售網絡。而這個龐大的銷售網絡又反過來為“鳳城鍋爐”成為市場上的知名品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于是,在北方各地,從市縣到鄉鎮,“鳳城鍋爐”的銷售網絡可以說是星羅棋布,有些地方,就連一個村子都有“鳳城鍋爐”的銷售點。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能說明“鳳城鍋爐”在市場上究竟有多熱。有一次,一家鍋爐廠往吉林送一車鍋爐,車過新賓滿族自治縣一個村子,村民們見車上的鍋爐印有“鳳城鍋爐”字樣,就開著車追了十幾里路,把送貨車截了回來。不管廠方遇貨人員如何解釋,農民就是不聽,他們一手交錢,一手卸貨,硬是把一車鍋爐“搶”了去。
熱到了這個份上,鳳城市各家鍋爐生產廠剩下的就是掙大錢了。鳳城市政府2002年給全市鍋爐行業制定的發展目標是,產量700萬平方米,產值9900萬元,銷售收入9100萬元,利稅2440萬元。年底,全行業把這些指標都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而到了2003年底,他們更上一層樓,全行業沒有一家虧損企業,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5億元。我們詢問這方面的情況,鍋爐廠的老板們都是笑而不答。市鍋爐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勸我們說,你們就別問了,他們各家的各項經濟指標,都比上一年提高了一大塊,他們覺得這還是小打小鬧,就是說了也沒覺得臉上有光等你們過年再來采訪,不用問,他們也會主動說的。
市場期待成熟。
開始,我們有些不理解這位負責人這一番話的含義繼續采訪下去,我們知道了,鳳城鍋爐工業的發展確實還沒有達到“一路高歌”的境界。
“鳳城鍋爐”火了大市場,這是事實,但市場也在考驗“鳳城鍋爐”這一品牌的“含金量”。在這個問題上,實事求是地講,“鳳城鍋爐”確實需要盡快走向成熟。
說“鳳城鍋爐”需要盡快走向成熟,是說鳳城的鍋爐廠們在市場營銷上懂得如何利用和擴大“鳳城鍋爐”的品牌效應,而有些生產廠在鳳城家里卻不知道珍惜“鳳城鍋爐”的品牌價值。
“鳳城鍋爐”在市場上熱銷了,成了知名品牌了,有的廠家就開始眼紅了,背地里盤算起自己的利益。他們相互壓價,相互拆臺。最熱鬧時,客戶來到鳳城,幾家廠子爭相搶人,你價低,我價更低。為了搶奪生意,最后玩起了偷工減料的把戲,有人不惜毀掉“鳳城鍋爐”的榮譽。
盡管可以這樣理解,有市場競爭,就有價格競爭,就有你搶我奪,但“鳳城鍋爐”萬萬不能這樣做。更何況是無序的惡意競爭。“鳳城鍋爐”不是屬于哪一家企業自己的品牌,“窩里斗”能讓一家企業獲益一時,但給“鳳城鍋爐”帶來的損傷卻是毀滅性的。
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也很難。因為“鳳城鍋爐”不是哪一家企業生產出來的,它是幾十家鍋爐制造廠經過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共同培育出來的。你不可能用一個辦法或一個措施就加以解決。但這個問題又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因為,“鳳城鍋爐”這個品牌如果不復存在了,鳳城鍋爐制造業也就不復存在了。
鳳城鍋爐工業前行的路子究竟應該怎么走,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視。省鍋爐專家李云飛高級工程師說,鳳城是全國鍋爐之鄉,如果能夠加大宏觀指導力度,在政策措施、發展規劃、市場規范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引導,鳳城鍋爐的發展壯大是沒有問題的。
鳳城市委、市政府也是這么看待這個問題的。既然把鍋爐制造業當做鳳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政府就要在宏觀上掌好舵,鋪好路,創造一個既寬松,又規范的發展環境,讓“鳳城鍋爐”一路走好。
政府的參與,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市場宏觀調控能力的強化。首先,市里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多渠道融資,幫助鍋爐生產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同時,引導鍋爐生產企業把解決全員的素質問題作為重點,狠抓科技進步,提高吸納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能力。
針對鍋爐生產企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市政府組織力量幫助各企業制定發展規劃,在全行業開展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工作,支持企業發展名優產品,樹立品牌意識。
扶持加支持,這就是鳳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發點。談到這個問題,市政府的一位負責同志很形象地說:給政策讓企業放心,給環境讓企業安心,給地位讓企業順心,給榮譽讓企業舒心。
當然,通過“硬”措施來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市政府責成全市主要市場經濟管理部門對鍋爐行業經營行為進行規范管理,組織企業公平競爭。這么做的目的就一個,讓所有的鍋爐生產企業能夠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參與市場競爭。
不過,僅靠政府的努力還是不夠的。市場的問題還要靠市場的手段來解決。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導下,鳳城市勞動局、環保局、技術監督局出面將全市鍋爐生產企業組織起來,成立鳳城市鍋爐行業協會,用協會的“行規”來規范各家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于是,37家鍋爐制造廠就有了自己的“上級”--鳳城市鍋爐協會。協會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它在各企業間已經產生了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規范行業行為、協調市場競爭、指導產品開發、統一打造品牌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一定會充分顯示出來。
對“鳳城鍋爐”這個品牌,鳳城市委、市政府,還有各家鍋爐制造廠都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強,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它是鳳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支柱一旦倒塌,遭受滅頂之災的就絕不僅僅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企業。
有信心就好。既然市場催生了“鳳城鍋爐”這個品牌,“鳳城鍋爐”就一定能夠踏平坎坷,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而成熟,最終成為市場上真正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