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在參觀一套竹音箱。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為貫徹落實“以竹代塑”倡議,加快“以竹代塑”產業發展,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信部、財政部、國家林草局印發了《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產品質量、產品種類、產業規模、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重點產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產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
“我國現有竹加工企業1萬多家,竹產業產值從2010年的820億元增至2022年415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目前主要的竹替代產品有上萬種,分布于日用制品、工業制造、建筑建材、農業生產等十幾個領域,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國際竹藤中心黨委書記尹剛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為減少塑料污染提供方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1年10月發布的報告顯示,1950年至2017年,全世界累計生產92億噸塑料制品,其中70億噸成為塑料垃圾。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已高達7500萬噸至1.99億噸,占海洋垃圾總重量的85%。塑料垃圾對全球生態構成嚴重威脅。目前已有140多個國家明確出臺相關禁限塑政策。我國2021年發布《“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明確提出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
竹子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竹子的收縮量小、彈性和韌性強,不僅種植方便,還可自然降解。此外,竹子還有很強的固碳能力。數據顯示,竹林固碳能力遠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熱帶雨林的1.33倍。這些優勢讓竹子成為代替塑料的絕佳選擇,為減少塑料污染提供了基于自然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我國竹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質量持續提升,成為很多領域代替塑料制品的重要選擇。
“在日用制品行業,竹吸管、竹纖維餐盒、竹刀叉勺等一次性竹餐具,耐高溫、無添加,產品供不應求。”尹剛強介紹。目前,我國竹吸管年生產能力已接近20億根,竹刀叉、碗碟年產量大幅度提升,產品大量出口至東亞、東南亞、歐美等地的100余個國家,并廣泛應用于航空、高鐵、旅游景點的餐飲場景中。
在工業制造領域,竹纏繞管道、冷卻塔竹質淋水填料、竹纖維汽車內飾、電子設備外殼等產品的技術應用已經成熟。目前,國際竹藤中心與企業共同開發的竹纖維汽車內襯件已進入市場,可替代潛在塑料需求約410萬噸。
“在建筑建材領域,竹板材、竹裝飾材料等產品輕量化、功能化特性明顯,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相關研究顯示,若全球5%的乙烯基塑料外墻壁板均由竹質外墻壁板替代,預計到2032年竹質外墻壁板的市場容量將超過5億美元。”尹剛強說。
在農業生產領域,竹基農業薄膜和育苗容器等農林用品,將逐步替代農業生產中部分塑料制品。據了解,竹制可降解地膜較傳統地膜在增溫保墑、節水節肥、除草防蟲、土壤微塑料污染減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已經在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推廣應用約1000萬畝。
積極推動竹領域技術創新
“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經濟發展、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退化等重大問題,‘以竹代塑’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智慧、新方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介紹,發展“以竹代塑”產業,可以拓寬竹產區人民增收渠道,促進全球減貧事業;實現固碳增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替代塑料產品,減少環境污染。
“作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重要舉措之一,2022年11月7日,中國政府聯合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布了‘以竹代塑’倡議。”尹剛強表示,一年來,“以竹代塑”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逐步融入全球綠色發展進程。
作為新興產業,“以竹代塑”在全球尚處于起步階段。可喜的是,經過持續創新,我國在竹子基礎研究、開發應用、標準制定等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和成就。
我國在竹子選育、基因編輯以及基因測序技術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通過竹分子設計育種和基因編輯研究,我國科學家培育出生長迅速、材質優良的新型竹種,為大規模選育高產高質的竹林奠定良好基礎。
同時,我國還針對代塑專用竹種高效快繁的技術需求,創新機械化采收作業模式,實現竹林產量穩步提升;創制多種竹質單元形態,優化竹材前處理和功能化技術,持續升級自動化加工成型和檢驗檢測設備。此外,我國還是世界上竹子標準數量最多、體系最完善的國家,標準數量占世界竹子標準的90%以上。
“作為‘以竹代塑’倡議的發起者和踐行者,我國積極采取行動,推動倡議落地。”關志鷗說。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