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福建平潭外海海域晴空萬里,現場施工人員卻懸著一顆心,眼睛死死盯著對接中的風機葉片。10時10分,在人機精準配合下,最后一支葉片對接成功,全船“戰友”一片歡騰……
3個多小時后,隨著現場吊裝負責人在對講機中一聲令下“主吊摘鉤”,一臺創世界風電新高度的“大風車”迎風矗立,徐徐轉動的風葉推動中國海上風機走向大型化。
名為“率先號”的16兆瓦海上風機葉片長123米,能夠同時容納300個成年人并肩站立;葉輪直徑達252米,相當于6架C919客機首尾相連;葉輪掃風面積約5萬平方米,相當于7個足球場。在額定工況下,單臺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度,平均每年的發電量能夠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
選場址,摸清風的“脾氣”
距離福建長樂海岸線35公里,深藍的海面上泛著波光,這里是16兆瓦風機“征戰”的疆場。
我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為“國之重器”在茫茫大海上尋找一個合適場址“御風逐海”,是擺在“捕風人”面前的首要任務。
“這里年均風速超過每秒9米,海上風電年均可利用小時數達3500—4000小時,是我國唯一可以跟北歐媲美的海上風電場。”三峽集團福建公司副總經理劉建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臺灣海峽類似于一條寬闊的山間峽谷,疊加東南沿海常年受冬夏季風、海陸風和熱帶氣旋的影響,形成“狹管效應”,使福建海域成為世界三大風口之一。
如何在風口找準機位?三峽集團風資源評估團隊從摸清風的“脾氣”入手,構建起高時空分辨率、長時間序列的網格化海上風資源數據庫,自主研發海上風資源數據可視化系統,實現對我國海域任意地理位置的風能資源全方位分析研判。
“該系統除了具備對風能進行多年平均統計的常規功能,還可以從多個維度對風資源時變特征進行分析,對發電量進行估算。”劉建平告訴記者,正是借助此“利器”,評估團隊才能對海上風資源做到了然于胸,最終將16兆瓦風機的場址鎖定在福建平潭外海海域。
裝葉片,百米高空上演“穿針引線”
葉片吊裝是16兆瓦風機安裝過程中最難也是最關鍵的工序。
福建平潭外海海域,一年中約有300多天有6級以上的大風。在風力的作用下,高空吊裝時巨大的葉片和輪轂極易產生晃動。而葉片在安裝對接時,需將176顆直徑42毫米的高強螺栓插入直徑為45毫米的螺栓孔內,安裝誤差須控制在1.5毫米以內。
為安全、優質、高效地完成528次“穿針引線”,實現3支葉片的精準對接,項目施工方從廣東調來全球首艘2000噸級第四代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
劉建平表示,“白鶴灘”號向上豎起的樁腿長達120米,水面之下的樁腿直插海底,穿過淤泥直達硬頂層,支撐平臺立于海上。配置的DP2級別動力定位系統,可以保障作業者在風高浪急、暗流涌動的復雜作業環境中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為降低轂輪和葉片的晃動,我們還在塔筒上安裝了‘擾流塊’。”參與吊裝的中鐵大橋局平潭風電項目總工程師陳文盛對記者表示,在吊裝過程中,工程團隊給葉片綁了6根人工攬風繩和2根機械攬風繩,隨著吊裝過程中葉片受力情況的變化,信號員與起重司機密切配合,實時調整,從而保障了葉片的精準對位。
6月28日下午,在人機協同配合下,3支風機葉片完成全部吊裝,16兆瓦風電機組露出了它完整的樣貌。下一步,機組將進入并網的調試和試驗階段,預計在7月上旬并網發電。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