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其中明確2023年5項重點工作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會議還強調,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所需,推動補短板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消除制約居民消費的不利因素。之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經常提到擴大內需,但今年首次把促進國內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有何考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徐朝陽教授分析稱,如果外部環境不樂觀、外需不足,擴大內需對經濟增長而言就變得尤為重要。據了解,今年歐美國家發生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他們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進一步收緊以對抗通脹,這將使中國的出口承壓。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中國與韓國、新加坡不同,“我們屬于大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龐大的內需市場。我們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現在把擴大內需放在第一位,說明它不是一個短期戰略,而是長期的,是大國開放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滕泰表示,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出口快速增長的階段正在逐漸過去,2015年開始,出口的增速就在逐步放緩,2020年由于歐美國家大規模降息刺激消費,所以歐美旺盛的需求再次讓中國出口經歷了一年高增長,到了2021年中期,中國出口又開始回落,今年10月份還出現了負增長,“顯然過多依靠外需拉動是不可持續的。”“另外從潛力來看,中國有條件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滕泰認為,與美國相比,中國14萬億GDP與美國20萬億GDP有較大差距,但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卻差不多,而且中國還有大量人口要成為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他們是消費主力。而擴大內需可分為兩方面,一是促消費,二是促投資。在過去20多年當經濟下行的時候,使用的手段通常都是擴大投資,今年第一次把消費放在首要位置,“所以擴大內需的重心做了方向性的調整。”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也認為,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供給過剩而消費不足,經歷3年疫情,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消費也被壓抑了。“要刺激消費的話,首先要把社會保障做好,比如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失業等,讓大家沒有后顧之憂,這樣只要收入提高,就會主動去消費。”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消費能否隨即激活?蘇劍認為,經歷3年疫情,不少人靠儲蓄生活,或許現在只想多賺點錢。滕泰說,從現在來看,大部分地區已經恢復了正常生活,對消費的拉動作用還是很大的,“比如之前很多消費場景因為疫情關閉,現在會自然復蘇。可以預測的是,2023年中國經濟會有不錯的改善。”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