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寬敞明亮的瓦房,一個個冬閑卻未閑下來的忙碌身影。初冬時節,走進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鎮,眼前的情景不禁讓人大感意外。在冬日陽光的映照下,許多農民絲毫不顧及房屋外觀的美麗,正在或早已將房子的前面包上了一層塑料大棚,原本中規中矩的住宅突然間被拼長了一大截。“那是農民自己做的保暖層。別看辦法土,又不好看,可十分管用,每戶冬天能少燒大柴1萬多斤,至少能省下1500多塊錢的取暖費。”見到記者心存疑惑,鎮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如此解釋。
振江鎮位于寬甸的東部山區,既是遼寧省的最東端,也是“兩國、兩省、三縣”的交界。全鎮共有6個行政村,79個村民組,2800戶人家,1萬多口人,都分布在93公里的沿江線上。由于森林資源極其豐富,再加上環保意識的缺乏,以前,振江的農民根本不去想冬季采暖的問題。這是因為,在大家的觀念中,山上的木頭多得是,柴火沒有了,隨時可以上山去砍。隨著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出臺和山林的日漸荒禿,振江農民的“好日子”終于過到了頭,冬季采暖無柴可用的嚴峻現實逼得他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去尋找一條新路。在這種大背景下,一些村民開始將前些年大伙都看不上的用塑料大棚保暖的方式重新撿拾起來。一家,兩家,十家,一百家……
石柱子村8組村民曲春義是較早在房前扣大棚的一個農民。他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采暖,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原來,曲春義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每年冬天光燒大柴就得7500公斤以上。7500公斤,對他來講,這是個什么概念呢?也就是四五個月的時間內要不停地從兜里掏錢,一個采暖期下來,平均每個月都得1000元左右。在農村,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花銷。更為主要的是,天然林的禁伐使得大柴的數量越來越少,價格也一路攀升。雖說曲春義的收入也是年年攀高,可他還是有些承受不了。
于是,為了省錢,也為了響應鎮里“保住眼前那片綠色”的號召,曲春義在禁伐的第二年就去縣里買來了棚線和塑料布,在家門口搭起了大棚。還真別說,自從有了這個“土暖氣”后,曲家的溫度比平常高了七八度,并且大棚里還可以養花養草、種蒜苗,既實惠又好看。
盡管山里的天氣是越來越冷了,可由于前幾天已經用土辦法將房子前臉包上了厚厚的一層塑料大棚,呆在家里的石柱子村13組村民韓日成卻享受到了溫暖如春的感覺。在這舒適感覺的背后,是室內溫度的上升和面積高達98平方米的3間大瓦房取暖費用的大幅下降。一升一降之間,老韓很是滿意。原來一到冬天,韓日成就自己燒小鍋爐,每年少說也要兩噸煤和一車大柴,取暖費少說得3000多元。通過扣了三四年的大棚,現在呢,韓日成每年的取暖費都保持在1500元左右,而且僅僅花了300多元的大棚還可以反復使用,可謂一勞永逸。
據振江鎮黨委書記劉向波介紹,從單純的燒大柴到普遍使用“土暖氣”,全鎮400多戶通過扣塑料大棚采暖的農民每年能節約60萬元。這節約下來的60多萬元他們并沒有隨手花掉,而是大多用于產業的發展上。而由于農民采暖方式的變革,可保護山林500多畝,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