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屹立的煙囪,沖天而起的青煙……這些景象曾長期存在于城市的各個角落,與我市正著力打造的“生態城市”形象格格不入。令人欣慰的是,我市“藍天工程”又將邁出關鍵一步,常州環保部門近日宣布,今年12月31日之前,在中心城區7.3平方公里范圍內完成“禁燃區”建設第一階段工作,讓市中心徹底告別“大煙囪”。
這7.3平方公里北至關河路,西到懷德路、勞動西路,南至勞動中路、勞動東路,東到五角場南路。在此區域內,所有燃煤鍋爐必須實施清潔能源改造,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太陽能、電能等清潔能源。
半數“大煙囪”已截斷“煙龍”
“事實上,禁燃區建設從2004年就已展開,目前首階段任務差不多完成了一半。”市環保局副局長周忠華心中顯然有本“賬”。
據周忠華介紹,5年前國務院批準全國113個城市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常州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規定,這113個城市可在轄區內劃定禁止銷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區域。而監測數據也顯示,常州中心城區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酸雨頻率高達66%。于是常州“禁燃區”建設應運而生。
在這一工作中,燃煤鍋爐由于能耗高、污染大而成為了取締的重點。7.3平方公里主城區內,原有59家企業的89臺鍋爐,他們每年向空中排放二氧化硫2440噸,不停“禍害”藍天白云、頻繁制造酸雨。
“禁燃區”建設兩年來,經過環保等部門的大力宣傳,59家企業中的大多數積極承擔起了自身社會責任。到目前為止,已有44臺鍋爐完成了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斬斷了漫天飄散的“煙龍”。
能源改造讓企業感覺“賺了”
原本燒煤一年要花160萬元,現在用電一年只需60萬元;原先6個鍋爐工一天三班倒還喊吃不消,現在一個兼職人員都感到“游刃有余”;原先要專門設置煤場、渣場;現在場地調整出來建了質監站……談及企業的清潔能源改造之路,常林集團副總高智敏直呼“有百利而無一害。”
常林職工原先的生活用水全賴燃煤鍋爐。廠里為此特地設置了2臺40噸鍋爐,還配備了6個鍋爐工,辟出了1000平米煤、渣場,可謂費錢、費力、費地。但最重要的是,兩臺鍋爐每年還要向大氣中排放12噸二氧化硫。
2004年,常林為配合ISO14000認證進行了清潔能源改造,也由此改進了一個“新天地”。企業斥資172萬元安裝了兩臺250千瓦的電蓄熱鍋爐。由于有蓄熱功能,鍋爐只需在晚間利用谷電運作;由于不需要鏟煤添煤,鍋爐只需要一個工人“捎帶手”地管理一下;由于不用煤也不產渣,原先的煤場也就毫無用處……這樣一來,新鍋爐不僅每年可節省100萬元,而且還與污染絕緣。
“別看清潔能源改造需要一定投入,但改造后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十分可觀,企業還是要會算長遠賬。”常林的“長遠賬”令很多后來者都感到欽佩。
做得早做得好還有獎勵
7.3平方公里禁燃區中,目前還有29家企業的45臺鍋爐尚未完成改造。“大限”之前它們能否及時退出歷史舞臺?“禁燃區”的建設會不會因為它們而遭遇瓶頸?對此,市環保局污控處處長祝正慶給出了答案“‘禁燃區’建設勢在必行,針對相關企業我們還制定了專門的獎懲措施。”
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去年市政府下發通知,明確了對高污染燃料設施進行改造的單位予以獎勵。在此次配合“禁燃區”建設的高污染燃料設施限期治理中,市環保局擬從環保專項資金中撥款175萬元用于鍋爐改造的獎勵。但是祝正慶也強調,獎勵不搞平均主義,做得又快又好的企業才能受獎,落后者則可能會遭受經濟處罰。
同時,對于逾期不完成改造的企業,環保主管部門還將責令拆除或者沒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 (來源: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