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認為,今年上半年廣東的二氧化硫排放下降,是個好消息,從側面反映了空氣污染出現好轉趨勢,但也只限于側面。
長期以來廣東的酸雨比較嚴重,而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過量排放,因此自“九五”計劃以來,國家就一直對廣東的二氧化硫排放實行重點監控。廣東的二氧化硫排放大戶是火電廠和企業鍋爐,隨著近幾年大批電廠脫硫設備的建設,以及對企業鍋爐的改造等,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是廣東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必然的結果。
但國外的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往往會出現反復。今年下降,下一年又會上升。如果能夠持續維持這一排放水平,或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下降,那么就證明廣東已經找到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進步的路子。
但事實上,廣東這幾年的電力供應非常緊張,上電廠是必然的,這是經濟形勢所需。如何避免新污染的產生?這是一個難題。同時,電廠加裝脫硫設施會增加成本,脫硫設施的運轉也要增加成本,企業可以裝設備,但如何能夠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這不僅需要政府加強監管,比如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對不開脫硫設備的予以重罰,更重要的是,對“環保電”、“環保產品”要給經濟上的傾斜,這樣才能讓企業甘心情愿脫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