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
2005年9月,本溪鍋爐(集團)有限公司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驗收批準,正式成為東北地區第三家具有A級鍋爐制造資質的專業廠家。歷經48年風雨滄桑的老國有企業,終于在市場風雨的搏殺中崛起。
斬斷羈絆拓寬生存空間
本溪鍋爐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是我國首批定點工業鍋爐制造企業之一。1970年設計制造了吉林化工廠75噸電站鍋爐,曾創下全國行業產量排名第二的輝煌業績。伴隨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進程,體制僵化、管理滯后、設備老化、工藝落后等歷史積弊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發展。由于無法適應市場競爭,企業逐步開始陷入困境。3000人的企業負債率高達98%。
1995年,以孫勝利、尚國勝為首的新領導班子走馬上任。他們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客觀分析企業的突出矛盾和嚴峻市場形勢,提出“保生存、謀發展、大跨越”三步走的企業發展戰略,堅持走“以深化改革求生存,產業調整促發展,立足市場圖做強”的強企之路。1998年,首次實施工廠制向公司制轉變的體制改革,精簡機構、優化人員、理順關系、廢除弊制、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保證了企業平穩過渡,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了基礎。2001年10月,在本溪市委、市政府的改革政策指導下進行了第二次全面改革,按照“債隨物走、比例承擔”原則,經營者和職工出資入股,重組為產權多元化,注冊資本160萬元的本溪鍋爐有限公司。在全廠范圍內實行競聘上崗的動態管理制度:削減科室、優化人員,采用定崗、定員、定薪和績效考核的動態管理制度;發揮經濟杠桿作用,采取按勞取酬,工資獎金向一線險、重崗位傾斜;打破僵化體制、激活管理機制,為企業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多年來,產品結構單一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導致了產品老化,缺乏競爭力。“本鍋”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雙高”產品為發展方向。1995年冬,廠長孫勝利與總工程師曹乃昌冒著寒風北上哈爾濱、南下北京邀請鍋爐行業兩位學科帶頭人———北京電工所李之光、哈爾濱理工大學楊明新教授指導產品開發。看著寒風中的孫勝利,教授們被感動了,決定將自己潛心研究多年的科研成果低價轉讓給本溪鍋爐廠,并親自指導設計。冬天過去了,“本鍋”也迎來企業的春天。
新產品剛問世,就引起市場強烈反響,也給企業帶來崛起的希望,“研制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從此,他們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馬鞍山鋼鐵設計院、上海711研究所等知名院所建立起長期研發關系,50多個新品鍋爐具備了國際先進水平。主導產品由原來2個系列30個品種發展為10大系列108個品種,形成了燃煤、燃油、燃氣和有機熱載體三種節能環保鍋爐為主導的新品系列。
立足市場謀求企業發展
長期以來,鍋爐市場還沒有哪個廠家能夠擁有30%的占有率,尤其是企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如何讓“本鍋”產品稱雄市場?他們冷靜分析、從容應對,決定從營銷隊伍抓起,構建與市場相適應的銷售網絡:抽調年齡輕、業務強、懂經營、善管理的員工組建一支訓練有素的營銷隊伍。他們既是產品銷售員,熟知每個系列品種性能、參數和相關數據;又是質量監督員,掌握多種簡單有效的檢驗手段,能第一時間判別產品優劣;還是設計安裝的技術員,能夠當場解決產品、技術、安裝等復雜問題。正是這些吃苦耐勞、善打硬仗的技術尖兵,才使“本鍋”產品遠銷海外、遍布全國,銷售量以每年100蒸噸的速度直線攀升。
“人無言不立,事無信不成”是經常掛在董事長孫勝利嘴邊的話。2002年,在營口某單位大型煙道余熱鍋爐工程的招標中“本鍋”未能中標。然而,中標單位卻由于客觀原因不能按時開工,該公司領導走進“本鍋”求援。“本鍋”接下工程,調整生產計劃,調集精兵強將,一班制改為兩班制,節假日、雙休日加班加點,終于將質量過關,價格公道的產品交付客戶,締造出“本鍋”的良好形象。“本鍋”還先后義務為本溪市陽光乳業、昌圖縣萬順達淀粉有限公司等單位提供鍋爐房布置方案,指導安裝,代培操作人員等。遼寧工學院供暖不好,學院領導準備購買一臺40噸鍋爐,但苦于資金緊張不能購買。本鍋公司聽到消息,派出設計人員對遼寧工學院供暖管網進行實地考察分析,并推薦了“本鍋”產20噸鍋爐,這既為學院節約了資金,又保證了產品銷售,達到了“雙贏”。遼寧工學院領導說,市場上以次充好,以小充大現象嚴重,你們卻誠實有信,產品能站領市場就不稀奇了。2003年,“本鍋”一舉扭虧為盈,徹底甩掉省市掛號的虧損企業帽子。2004年,他們完成工業總產值4067.5萬元,實現利稅185.7萬元,人均收入翻了近兩番。
勵精圖治加速企業升級
作為掌舵人,孫勝利深深懂得:加速企業全面升級是搏擊市場的惟一出路。為了給企業騰飛搭建平臺,“本鍋”開始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他們先后自籌資金購進數控切割機、膜式壁焊接生產線、管板自動焊機、卷板機、315噸油壓機、剪板機等大型設備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設備,使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一躍跨入國內先進水平。
“管理是主題、成本是生命”,“本鍋”一手抓內部管理,一手抓降成本增效益。他們在加強編制核定各類生產工藝定額的同時,科學制定采購計劃,實行材料比價采購制度;強化下料車間原材料套裁、余料回收等措施,使板材和管材利用率分別提高到95%和97%,節約成本達百萬元。他們將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與員工薪金直接掛鉤,進行現場管理考評,做到獎優罰劣。在質量管理上,他們突出了質量攻關活動,促進了質量管理工作全面提高。2000年,“本鍋”在遼寧省機械企業中率先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圍繞質量體系認證,全面推行《質量考核細則》、《產品質量等級考核標準》,建立從上到下的“質量跟蹤卡”等制度,實現了“嚴管理、出精品、零缺陷”的質量管理目標,徹底改變了“本鍋”產品傻大黑粗的落后形象。他們的產品出廠合格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優質產品和一等品率比1997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