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過去十年,我國細顆粒物(PM2.5)濃度顯著下降,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去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比十年前下降了54%。
優良天比例連續4年達86%以上
黃潤秋介紹,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發展和保護的成效不斷提升。2023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54%,重污染天數下降83%,優良天比例連續4年達到86%以上。2023年,全國地表水體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9.4%,比十年前提高了25.3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4年、黃河干流連續2年穩定達到Ⅱ類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5%,創了歷史新高。
此外,全國森林覆蓋率在2023年達到了24.02%,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先后命名了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城鄉生態環境更加宜居。
發展“含綠量”明顯增加
在生態環境的“含金量”顯著提升的同時,發展的“含綠量”也明顯增加。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累計淘汰落后煤炭產能10億噸、鋼鐵產能3億噸、水泥產能4億噸;95%以上煤電機組和45%以上的粗鋼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體系和清潔鋼鐵生產體系。加快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十年前的67.4%下降到去年的55.3%;燃煤鍋爐也從近50萬臺減少到不足10萬臺;還完成了北方地區3900萬戶的清潔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在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方面,十年來累計淘汰高排放車輛超過4000萬輛,新能源公交車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水平也在持續提升。
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根基更加穩固。黃潤秋介紹,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已超過30%,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建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也得到了妥善處置。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要求,到2035年,全國PM2.5濃度要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這意味著全國339個城市全年平均濃度要達到現在北京6月到9月的水平,實現這個目標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區”,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任重道遠。我國大力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和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全面打擊違法違規排污行為等措施帶來的減排紅利已大幅減少,近年來我國春季沙塵、夏季異常高溫、秋冬季高濕靜穩等不利氣象因素頻現,也給大氣環境質量帶來了較大沖擊。
趙英民表示,未來要更多依靠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突出精準治污,加大結構優化調整力度,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和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推廣新能源車,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突出科學治污,以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以減少重污染天氣為重點,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協同控制臭氧污染;突出依法治污,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深入推進排污許可管理,嚴格依法監管、依法治理,落實“一企一策”,堅決反對“一刀切”。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